苗山槭,是槭樹科、槭屬落葉小喬木,常高3米。產(chǎn)廣西北部。生于海拔900-1200米的疏林中。

中文名

苗山槭

亞科

薔薇亞綱 Rosidae [Cronquist系統(tǒng)]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傳統(tǒng)系統(tǒng)]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Cronquist系統(tǒng)]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Cronquist系統(tǒng)]

槭樹科 Aceraceae [Cronquist系統(tǒng)]

拉丁學(xué)名

Acer miaoshanicum

槭屬 Acer [Takhtajan系統(tǒng)的槭樹科Aceraceae]

亞屬

槭亞屬 Acer Subgen. Acer 小果槭組中華槭系

苗山槭 Acer miaoshanicum

命名者及年代

W. P. Fang

分布區(qū)域

廣西,貴州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小果槭組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小喬木,常高3米。樹皮深褐色。小枝略呈圓柱形,無毛,當(dāng)年生枝紫綠色,多年生枝深褐色,皮孔稀少、淡黃色,近于圓形。

葉薄革質(zhì),基部心臟形,稀截形或近于圓形,葉片外貌近于圓形,長7-10厘米,寬8-12厘米,常5裂,稀3裂,裂片間的凹缺鈍尖,裂片披針形或長圓卵形,先端銳尖或短急銳尖,尖尾長1-1.5厘米,邊緣具不明顯的小圓齒,上面無毛,深綠色,干后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干后淡黃綠色,除沿葉脈被淡黃色長硬毛外,其余部分無毛,主脈5或3條,在兩面均凸起,側(cè)脈13-15對(duì),在下面微顯著,小葉脈不顯著;葉柄粗壯,深紫色,長4-5厘米,基部稍膨大,近頂端部分被淡黃色長硬毛。

花的特性未詳。果序圓錐狀,深紫色,連同長4厘米的總果梗在內(nèi)共長10厘米,無毛,果梗長1-2 厘米。翅果嫩時(shí)綠色,漸老時(shí)淡黃色,小堅(jiān)果凸起、長圓卵圓形,長8毫米,寬6毫米,翅長圓形,寬7毫米,連同小堅(jiān)果長2.5-2.7厘米,張開近于水平。花期不明,果期9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長于海拔900-1200米的疏林中[1]

分布范圍

分布于中國廣西北部。模式標(biāo)本采自融水。

相似物種區(qū)別

本種與桂林A. kweilinense Fang et Fang f. 相近,區(qū)別在于本種的葉系革質(zhì),裂片的邊緣具不明顯的圓齒而不是鋸齒,翅果具長圓形的翅,張開近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