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鸚嘴魚,Scarus niger (Forssk?l, 1775),又名頸斑鸚哥魚,俗名鸚哥、青衫(雄)、蠔魚(雌)、青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的一種魚類。

中文名

黑鸚嘴魚

外文名

Dusky parrotfish

別名

鸚哥

拉丁學名

Scarus niger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鸚嘴魚屬

黑鸚嘴魚

鱸形目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動物界

亞綱

輻鰭亞綱

亞目

隆頭魚亞目

鸚嘴魚科

分布區(qū)域

東海、南海

保護級別

無危

分布

本魚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qū),包括紅海、東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萊恩群島、塞舌爾群島、馬爾代夫、安達曼海、臺灣、琉球群島、越南、中國沿海、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nèi)亞、澳洲、所羅門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里亞納群島、瑙魯、馬紹爾群島、瓦努阿圖、斐濟群島、帕勞、夏威夷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美屬薩摩亞、西薩摩亞、復(fù)活節(jié)島、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厄瓜多爾、加拉巴哥群島等海域。

深度

水深2至20米

特征

本魚體延長而略側(cè)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藍綠色,開始型雌魚,體紅棕色,體之鱗片略灰色,具有棕色斑點或短斑紋。頭部只有綠色斑紋,在上下唇,經(jīng)頰部延伸到眼前及后方。終端型雄魚體暗綠色,各鱗緣為暗紅色。眼四周有不規(guī)則的綠色斑紋。最顯著為鰓蓋開口上方具有一淺綠色的斑點。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枚。體長可達40厘米。

生態(tài)

本魚喜獨游于珊瑚茂盛的礁湖或珊瑚斜坡外的海域。終端型雄魚通常有“家”的領(lǐng)域,除它本身及一尾體較大的雌魚外,尚有數(shù)尾體型較小的雌魚及小魚。

經(jīng)濟利用

屬于中型食用魚類,可作成魚松或煎食,肉質(zhì)較糜爛,煎食宜先鹽腌。另外可作為觀賞魚。

生活習性

黑鸚嘴魚普通存在的有保護色、警戒色、眼斑、擬態(tài)、性別色等生物色現(xiàn)象,這些都是魚類對環(huán)境長期適應(yīng)的產(chǎn)物,對魚類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的意義。黑鸚嘴魚在水下四處游動,其主要目的就是覓食,因為這是黑鸚嘴魚賴以生存的唯一手段。

黑鸚嘴魚又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著水溫變化而變化,所以說不同季節(jié)的水溫變化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魚的活動范圍,使之處于逆水游動或較長時間地停留在逆流中某一位置的狀態(tài)。黑鸚嘴魚的這種特性是因水壓作用,由視覺和觸覺等因素綜合引起的,并與棲息的自然水域環(huán)境有密切關(guān)系。黑鸚嘴魚以感覺流速、喜愛流速和極限流速為指標。感覺流速是指魚類對流速可能產(chǎn)生反應(yīng)的最小流速值。黑鸚嘴魚耐低氧能力極差,水中缺氧馬上浮頭,比普通魚更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