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鸚嘴魚,又名蟲紋鸚哥魚,俗名鸚哥、青衫(雄)、蠔魚(雌)、臭腥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背鰭前有鱗片5-6個;頰部有鱗片3行。尾柄和尾鰭顏色不顯著變淡。齒板白色。頭部無線紋也不形成蟲紋狀紋。背鰭第3-4鰭棘部具1卵圓形黑斑。體側(cè)有若干綠色小點(diǎn)。尾鰭后緣凹入。珊瑚礁魚類之一,棲息于礁盤水域附近。體長200毫米左右,數(shù)量不多。

中文名

黑斑鸚嘴魚

別名

蟲紋鸚哥魚

鸚嘴魚科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鸚嘴魚屬

黑斑鸚嘴魚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鱸形目

亞綱

輻鰭亞綱

亞目

隆頭魚亞目

動物界

分布區(qū)域

東海、南海

拉丁學(xué)名

Scarus globiceps

保護(hù)級別

無危

分布

本魚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qū),包括紅海、東非、馬達(dá)加斯加、毛里求斯、萊恩群島、塞舌爾群島、馬爾代夫、臺灣、琉球群島、越南、中國沿海、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nèi)亞、澳洲、所羅門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里亞納群島、瑙魯、馬紹爾群島、瓦努阿圖、斐濟(jì)群島、帕勞、夏威夷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等海域。

深度

水深3~12米。

特征

本魚體延長而略側(cè)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開始型雌魚,體暗棕紅色,腹部具數(shù)條白色縱紋,各鰭條色較淡。齒黃白色,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無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尾鰭截型。終端型雄魚,體藍(lán)色,各鱗片具一橘紅短斑。身體背前部分綠色具通常斷裂成斑點(diǎn)狀。頭部有一綠邊的橘色斑紋由吻經(jīng)眼到達(dá)鰓蓋。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枚。體長可達(dá)27厘米。

生態(tài)

本魚喜生活于珊瑚礁盤外或珊瑚斜坡外的干凈水域。以啃食水底的藻類為生。

經(jīng)濟(jì)利用

雌魚體型較小,故一般為觀賞魚,食用時宜用清蒸,或煮味增湯。

其他特點(diǎn)

背鰭Ⅸ-10;臀鰭Ⅲ-9;胸鰭Ⅱ-12;腹鰭Ⅰ-5。側(cè)線鱗17—18+4—5。鰓耙17—19+22—26。體長為體高2.5—3.0倍,為頭長2.8—3.0倍。頭長為吻長2.3—2.5倍;為眼徑5.5—6.4倍。頰部有鱗3行,第三行具鱗片3個。背鰭起點(diǎn)前方正中有鱗5或6個。體呈綠色,背部深綠或藍(lán)綠色。腹部有2—3條平行的綠色縱帶。有1綠色條紋從吻中間伸至眼下緣,并向后延續(xù)到鰓蓋下部,其前端在吻上并與來自對側(cè)的綠色條紋相匯合。此一條紋即為頭部深綠色與淺綠色上下兩部分的分界線。背鰭第三與第四鰭棘間的鰭膜下部有一卵圓形黑斑。體長185mm。系海洋暖水性魚類,棲息于珊瑚礁盤及礁邊緣。分布于中國南海;國外見于日本、波利尼西亞、非洲東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