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一、陳兆槐字紹堯,號蛻庵,又號慧安
生于公元1870年11月3日(清同治九年庚午十一月初三丑時),歿于1929年5月30日(民國十八年己巳五月三十日戌時,享年59歲,葬在新化縣城郊上梅鎮(zhèn)/園藝場(圓珠嶺鄧家橋祖塋地),陳兆槐先生故居地址在新化縣城畢家巷,故居宅名“槐蔭廬”。
二、陳兆槐塋地有碑文
高風(fēng)千載懷
彭澤遺恨三吳誦太邱
其含義為:陳兆槐受儒、釋、道三種思想的影響,在殿試中進士后曾短暫地在江蘇上元縣和江寧縣做縣令(三吳泛指江蘇 , 蘇州、揚州、湖州古稱三吳),懷有兼濟天下,大濟蒼生的壯志,但在實際的官海生涯中不愿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周旋委蛇于官場名利,轉(zhuǎn)而追求心靈的寧靜和澹泊,遂辭官歸隱家鄉(xiāng)新化,固守寒廬,寄情田園,讀書辦學(xué),廣交善緣,其超凡脫俗的高風(fēng)亮節(jié)頗有陶彭澤(陶淵明)和陳太邱(陳寔/陳蹇)的風(fēng)骨氣度和道廣賢德。
注:
彭澤 即江西省彭澤縣,陶淵明曾在彭澤縣做縣令。
太邱 即河南省太邱縣,陳寔/(陳蹇)曾在太邱縣做縣令。
三吳 泛指江蘇(宋稅安禮《歷代地理指掌圖》以蘇、常、湖三州為三吳)陳兆槐曾在江蘇上元縣和江寧縣任縣令。
陶淵明 東晉文人,靖節(jié)先生,五柳先生,田園詩派鼻祖(365年—427年)曾在彭澤縣做縣令,到任八十一天,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屈就,故棄官歸隱山林,讀書耕作,憧憬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 , 沒有現(xiàn)實紛擾和貧困“怡然有余樂”的社會景象。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其《念奴嬌》中稱:“須信采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 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陳寔(陳實/陳蹇)東漢名士,字仲弓,河南許州(今許昌)人(104年—187年)為志好學(xué),坐立誦讀,修德清靜,德行高尚,很有名望,因交游甚廣,世稱陳太邱(《后漢書·許劭傳》:“太邱道廣”)。陳寔也是“德星堂、聚星堂”之始祖,曾入太學(xué)就讀,初為縣令,后任太丘長,為政清廉公正,為人仁厚慈愛(《陳寔與梁上君子》說明他這一品質(zhì))。陳蹇是漢南許州方圓五百里內(nèi)外最德高望重的人,常率子孫與時稱“八龍”之一的荀淑等人游許州西湖聚宴,后有太史官發(fā)現(xiàn)許州上空有“德星聚集”,奏報皇上說:“德星聚會,五百里內(nèi)必有賢人”。于是漢靈帝便在西湖敕建“德星亭”,亭內(nèi)懸掛“德星聚會”匾。
三、陳兆槐是中國末代進士
陳兆槐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殿試中進士并分發(fā)江蘇江寧府上元縣任縣令,同時兼江寧縣令(甲辰恩科殿試中進士,分發(fā)江蘇即用知縣補授江寧府上元縣知縣署理江寧縣知縣同知銜,誥授奉政大夫)。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人(清附生光緒壬寅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鄉(xiāng)試舉人)。
四、陳兆槐是前湖南省議會議員,同盟會會員、進步黨新化分部部長。
民國2年(1913年)2月,共和黨、民主黨、統(tǒng)一黨聯(lián)合組成進步黨,民國3年(1914年)2月20日進步黨新化分部舉行成立大會,選舉陳兆槐(蛻庵)為部長,時有黨員1385人。
五、出資開辦新化新民中學(xué)并任校董事長
民國元年(1911年),根據(jù)《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公立中學(xué)改名為縣立中學(xué),學(xué)制四年。民國17年(1928年)6月,陳兆槐出資率其同族侄兒陳歷坤(后確認為中共湘中特委書記)等創(chuàng)辦新民中學(xué),于新化縣城資江東岸雷公凼租民房為校舍,招收學(xué)生100余人,陳兆槐任學(xué)校董事長,陳歷坤為校長。民國17年9月30日,陳歷坤被捕,地下黨組織遭破壞,新民中學(xué)被查封、停辦。陳兆槐當(dāng)時重病在身仍以自己在當(dāng)?shù)氐拿喾綘I救未果,同年11月9日陳歷坤被殺害于城郊西門嶺,第二年(1929年)5月30日陳兆槐先生病逝,時年59歲。
六、陳兆槐與譚延闿、沈鈞儒和
劉春霖同為中國末代進士。
新化陳兆槐與茶陵譚延闿同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湖南會考中舉人,又與茶陵譚延闿、浙江嘉興沈鈞儒及河北肅寧劉春霖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殿試同科進士(劉春霖殿試點狀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現(xiàn)在北京市國子監(jiān)街孔廟內(nèi)有歷屆進士提名碑,其中晚清末代進士碑上刻有陳兆槐等人名字。
1928年10月,譚延闿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曾誠邀陳兆槐出任秘書長,陳兆槐婉言謝拒,仍在新化縣辦學(xué)(新民中學(xué)董事長),歸隱潛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