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舊愛之影》是金光圭的詩選集。金光圭,1941年出生于韓國漢城市鐘路區(qū)。畢業(yè)于漢城大學德語系及研究生院,文學博士。歷任釜山大學、漢陽大學教授。

作品簡介

中韓文對照 《模糊的舊愛之影——金光圭詩選》

[韓]金光圭/原著 金冉/譯

北京群眾出版社 2007年

詩人簡介:

金光圭,1941年出生于韓國漢城市鐘路區(qū)。畢業(yè)于漢城大學德語系及研究生院,文學博士。歷任釜山大學、漢陽大學教授?,F(xiàn)任漢陽大學德語系名譽教授德國留學。1975年通過《文學和知性》發(fā)表處女作。

197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浸透我們的最后的夢》。此后陸續(xù)出版了詩集《不,不是的》(1983年)、《巨樂山的情懷》(1986年)、《小氣鬼似的》(1988年)、《阿尼里》(1990年)、《水路》(1994年)、《雖然一無所有》(1998年)、《初次相遇那時》(2003年)等八本詩集,以及《致黑熊》、《模糊的舊愛之影》、《鐵匠鋪的誘惑》、《為了一個人》等四本詩選集。他的詩集在海外翻譯出版為英譯詩集《Faint shadows of love》、《The Depths of a Clam》,德譯詩集《Die Tiefe der Muschel》,日譯詩集《金光圭詩集》,西班牙語詩集《Tenues sombras del viejo amor》。另有散文集《真聲和假聲》(1994年)。

出版了研究君特·艾希(Gunter Eich)的專著,翻譯出版了布萊希特(Brecht Bertolt)的詩集《生者的悲哀》和海涅(Heinrich Heine)的詩選集、彼德·畢克瑟爾(Peter Bichsel)的散文集等多部外國作品。

先后榮獲“金洙暎文學獎”、“鹿苑文學獎”、“今日作家文學獎”、“片云文學獎” 、“大山文學獎”等韓國文學獎。2006年獲德國學術院 Friedrich Gundolf文學獎。

譯者簡介:

金冉,本名金鶴哲,1972年出生于中國吉林省琿春市。1990年讀大學期間開始用中文發(fā)表小說、散文及詩歌。延邊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延吉晚報社》從事記者、編輯工作多年。2001年赴韓國留學,現(xiàn)攻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韓國華文媒體《中文周報》總編輯、韓國水原科大觀光中國語系專任講師。出版有譯著:《黑暗之魂——韓國分斷小說選》、李清俊長篇小說《你們的天國》等。

? 致中文版讀者

小時候饒有興趣地讀過的書,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到現(xiàn)在也還記得青少年時節(jié)讀過的中國古典小說,比如《三國志》、《水滸傳》、《西游記》。學生時代讀過的儒家經(jīng)典中,《詩經(jīng)》、《論語》、《大學》等經(jīng)典,給了我極大的教誨。特別是《大學》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我人生的座右銘。大學畢業(yè)并且從德國留學歸來后,贍養(yǎng)著父母和妻兒,我這35歲的德國文學教授成為晚熟詩人的經(jīng)歷,恰好能證明我受了多么大的影響。

寫詩是持續(xù)一生的修身之路。詩作是我的“修業(yè)”,德國文學教授是我的“生業(yè)”。同時踐行著這兩件事,我一直這樣活到了耳順之年。如同李白和杜甫的生涯關照我們的,反正詩作不能保障人的生計,詩人不得不另有一份生業(yè)。換個角度看,詩人是帶著不可能像其他職業(yè)人那樣簡單活下去的命運降生的。所以就以我來說,在修業(yè)和生業(yè)的矛盾中,在母語和外語之間走著鋼絲,為了盡可能不脫離“中庸”的路線而不斷的努力了。

我降生在首爾的仁王山下東面的居民區(qū),現(xiàn)在住在這座山的西面。也算是循了從東面升起然后落向西面的太陽和月亮的軌道。面朝大山的書齋里掛著用韓文書寫的拙詩《霧之國》的書法相框,還有19世紀初制成的木刻匾額“藏書茶爐室”,屋里布滿了韓國和德國的文學書籍。我就在這個空間里寫了四十多年。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葉時代劇變的現(xiàn)實里,用韓文創(chuàng)作的詩能被譯成中文,我甚感欣喜,同時對中國讀者會怎樣閱讀我的詩頗為好奇。

我對編選并翻譯這本詩選集的金鶴哲教授,以及校譯此書的任明信博士所付出的辛勞表示由衷的謝意。對群眾出版社的厚意和大山文化財團的支援,深感謝意。同時向以中文為媒介而相識的各位新讀者們,致以鄭重的問候。

2006年晚秋 金光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