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詩開頭兩句寫望云樓的位置及登樓頭所見之景。此二句既說明此樓位置在巴山之西、秦嶺之南,并交代了此樓之高與位置極佳,才能上樓望見極高峻的巴山、秦嶺,也看到崇山峻嶺間云彩朵朵繞山飄蕩,景象壯麗無比。詩中雖未寫云,但云盡在不言中,讓人們?nèi)ンw會罷了。

三、四句則由遠及近,寫樓中近景。望月樓如李白《夜宿山寺》所詠“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繞樓云彩飛入樓中,危樓隱入云彩之中,景色奇麗無比。這兩句“樓云一色”的奇觀,寫出了萬里晴空、浩茫云海的佳景,自然使人神清目爽,有“蕩胸生層云”之感慨。

此詩最大的表現(xiàn)手法則是運用了一放一收的手法。頭兩句放開,由近及遠,拉開距離,使境界驟然開闊,烘托出望云樓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后兩句收攏,由遠及近,拉近距離,近到樓上、樓中、樓云天渾然一體的景色。

其次,是詩中有畫的技法。詩人運用了典型的繪畫技法,將望云樓的地理位置——樓之東是巴山、樓之北是秦嶺全部畫出,氣象盡收眼底,境界開闊,氣勢不凡。卷簾這一動作,將樓的獨特之景“滿樓云一色”全部勾畫了出來。

最后是平淡自然的詩風(fēng)。唐宋后不少詩人和詩論家崇尚平淡的詩風(fēng)。平淡代表了詩的一種風(fēng)格,文同的這首詩就屬平淡之列?!鞍蜕綐侵畺|,秦嶺樓之北”,用平淡的語言介紹了望云樓所處位置。而詩的結(jié)尾時更用平淡語“滿樓云一色”,振起全篇,使詩境一下子煥發(fā)出光彩,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這是在卷起樓上簾子的剎那間的情況,詩人敏捷地捕捉并描繪它,將詩意點透,添加了平淡詩風(fēng)中的濃味。

此詩用語樸素,但意境瑰奇,每句用一“樓”字,句句緊扣主題,絲毫不顯重復(fù),儼若一首題畫詩,堪稱宋詩中的佳作。[1]

創(chuàng)作背景

《望云樓》一詩是作者熙寧八年(1075年)秋冬之間至熙寧九年春初任洋州(今陜西洋縣)知府時所作,此詩是原總題為《序居原地雜題》詩三十首中的第十二首。

作品評價

蘇軾和詩《和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望云樓》:“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出本無心歸亦好,白云還似望云人?!?/p>

葛立方《韻語陽秋》:“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sup class="baike-reference">[2]

作者簡介

文同/文與可(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陜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xué)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望云樓[引用日期2019-12-23][2] 守居園池雜題·望云樓 ·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