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檀木(拉丁學(xué)名:Ximenia americana?L. Sp. Pl.)灌木或小喬木;枝有刺;葉互生,單葉,全緣,稍革質(zhì);花通常兩性,白色,排成腋生、小形的聚傘花序或單生;萼杯狀,4-5齒裂,宿存;花瓣4-5,長橢圓形,里面有須毛,旋卷,芽時鑷合狀排列;雄蕊為花瓣數(shù)之2倍;子房上位,3-4室,每室有倒垂的胚珠1顆;果為一球形或卵狀的果。中國特有,非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海檀木

檀香目(Santales)

拉丁學(xué)名

Ximenia american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亞綱

薔薇亞綱(Rosidae)

別名

山梅樹

鐵青樹科(Olacaceae)

海檀木屬(Ximenia L.)

海檀木

命名者及年代

L.

分布區(qū)域

海南

保護(hù)級別

近危(NT)IUCN標(biāo)準(zhǔn)

形態(tài)特征

海檀木

灌木或小喬木,高2—4米;小枝粟褐色,常有棱,有枝刺,刺長0.8—1.2厘米;短枝長0.4—0.8厘

米。葉長圓形、橢圓形或卵圓形,干時黑褐色,長3—5厘米、寬2—3厘米,頂端圓鈍或微有凹缺及小尖頭,基部圓形;側(cè)脈每邊3—5條,纖細(xì),網(wǎng)脈不明顯;葉柄長3—5毫米?;?—6朵,排成蝎尾狀的聚傘花序,花序腋生或在短枝上成叢生狀,長1.5—2.5厘米,花梗長2—3毫米,總花梗略扁,長0.5—1厘米;花萼筒長約1毫米;花瓣4—5片,白色,長橢圓形,長3—7毫米,離生或其中2—3片合生,花瓣內(nèi)面密被長毛;雄蕊8—10枚,與花瓣等長,著生在花瓣基部。果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3厘米,熟時橙黃色。花期4—5月,果期6月。

分布范圍

我國僅見于廣東省海南島崖縣三亞附近;生于海邊砂地上,或沿海低山少見。世界熱帶地區(qū),如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及太平洋群島都有,此外還分布于熱帶與亞熱帶的美洲與非洲地區(qū)。

主要價值

為良好的材用樹種,可作檀香木的代用品。果可食,種子可榨油。模式標(biāo)本產(chǎn)美國(佛羅里達(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