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紀錄片,又名“偽紀錄片”,經(jīng)學者提議“正名”后正名。英文為mockumentary或mock documentary。

基本概念

它是一種愈發(fā)常見的電影或電視節(jié)目類型,通常帶有喜劇的嬉鬧性格,但也有非常嚴肅的仿紀錄片。雖然它和紀錄片一樣都記錄著真實的生活,但實際上卻是虛構的,運用諷刺或仿擬的方式來分析社會上的大事件或問題,挑戰(zhàn)著人們對于既定事實的認知,以及對于紀錄片里的核心命題「真實」的觀念。在仿紀錄片里,常常使用歷史資料畫面或者人物訪談來討論過去的事件,要不然就是以真實電影的方式(干涉、介入)去跟拍事件里的當事人。

牛津大辭典中第一次出現(xiàn)此概念實在1965年。早期的仿紀錄片曾經(jīng)被用來在愚人節(jié)開玩笑,而在80年代仿紀錄片開始真正流行起來。

實例

早期作品有:The War of the Worlds (1938), A Hard Day's Night (1964), Take the Money and Run(1969), Zelig (1983)。

近期的有《總統(tǒng)之死》《冰峰168小時》,此外喜劇系列《辦公室笑云》(The Office)和《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也是頗為杰出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