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膾炙人口,可謂譽滿古今,名揚中外。后人也曾漫步于楓橋,很多人“不敢題詩在上頭”。但敢題的人還不少,孫覿就是其一。

楓橋是千古名勝,美麗不在風景,而在風景流變的故事和風景后面的心情,還有風景涉及到的相關(guān)人物。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游覽詠唱都給楓橋涂上瑰麗的色彩,于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座楓橋、幾聲烏啼和幾聲鐘響。孫覿這首詩以楓橋風光為題材,融匯詩人的人生感受,再現(xiàn)一段曠古不變的情結(jié),也為楓橋增添了一道淪桑的風景。

中文名

楓橋三絕

作者

孫覿

出處

《過楓橋寺》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例句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作品出處

孫覿

創(chuàng)作年代

宋代

作品原文

楓橋三絕

過楓橋寺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

作品鑒賞

詩人應(yīng)該有兩次游覽楓橋的經(jīng)歷,第一次到來,應(yīng)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之時,而再次到來之時已是白發(fā)滿頭,人生暮秋,歲月流逝,恍如驚夢,令人無限感慨。夢是虛無縹緲的,同樣縹緲的還有短促易逝的歲月,詩人有如此感受的原因,是人生不順,屢遭挫折,還是時局動蕩,民生凋敝;是功名落空,事業(yè)無成,還是親朋離散。凡此種種,不需要明言,也無須坐實,似乎是在暗示讀者,人生就是那么變動不居,事事難料,幾十年的功夫,眨眼間就過去了,不管何人,不講地位,不論賤貴,誰也逃脫不了歲月的羅網(wǎng)。詩中“一”字更強化了這種虛無變幻的感受,幾十年的歲月,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痛苦、蒼涼,彌漫全詩。

此時的楓橋,青山悠悠,綠水長流;烏啼聲聲,遺響千年;月升月落,亙古如斯;夜半鐘聲,永恒不變。什么都沒有改變,月亮還是那月亮,鐘聲還是那鐘聲,改變的是人,曾經(jīng)的青春年少如今已是垂垂白發(fā),步履蹣跚的老詩人。改變的是心情,意氣風發(fā)轉(zhuǎn)換成凄清冷寂,無限惆悵的心情。青山一脈,水天相接,風光宜人,永遠不變,可是看風景的人,早已不是滿頭青絲、滿懷抱負的青年,而是蒼老憔悴、心力不濟的衰弱老頭,心情也不是當年飽覽山河的心花怒放,而是歷盡滄桑的無限凄涼。再看看那個夜晚,烏鴉啼叫,依然叫人毛骨悚然,心生悲涼,依然聲聲刺痛耳膜,敲碎心魂。月升月落,光明時仍舊光明,暗淡處仍舊暗淡。楓橋靜默,無語千年,古寺悠悠,斑駁歲月,詩人的心中有烏啼的傷痛,有月落的凄涼,還有古寺沉默的孤寂。風景都沒有變,涂抹在風景上的色彩也沒有變,凝聚在風景中的心情也沒有變,張繼的傷情像一條河,流向后世,流進每一個文人的心田。不祥的烏啼像一首哀歌,響徹夜晚,也響徹每一個文人的心空。還有那輪明月,帶著暗淡的憂傷,伴著無聲的哭泣,傷透了張繼的心,也傷透了每一個文人的心,此時到此一游的孫覿也不例外,他身在楓橋,心卻停在歷史的深處。

時間永遠在流逝,歷史永遠在變遷,人生百年不過曇花一現(xiàn),不過白駒過隙,可是這種詩意的楓橋感受,這種深沉的憂患傷感,會隨著詩文,定格于歷史,定格于千秋萬代的讀者心中。

作者簡介

孫覿

(1081—1169)宋代詩人、駢文家和書法家。字仲益,曾提舉鴻慶宮,故自號“鴻慶居士”。出生于晉陵西徐里(今江蘇常州武進區(qū)禮嘉住基村),公元1109年(宋徽宗大觀三年)科舉登進士,曾任翰林學士,戶部、吏部尚書。后為諫臣。他彈劾蔡京等權(quán)臣,奮不顧身主毀黨人碑,為蘇東坡破黨禁,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因口語忤執(zhí)政,斥居象郡(今分屬廣西、貴州),流離十載,公元1144年(紹興十四年)歸隱太湖馬跡山二十余年,卒于西徐里,壽登八十九。孫覿以詩文著稱,有《鴻慶居士集》、《內(nèi)簡尺牘》等著作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