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詞解釋】

指點體裁法,詩歌技巧之一,名稱源于劉鐵冷所著《作詩百法》。指點體裁是以詩之六義作為詩歌的評判依據(jù),詩有六義曰:風(fēng)、雅、頌、賦、比、興。其中風(fēng)雅頌為作詩之體式,賦比興為作詩之法則。

詩有六義,而實則三體,風(fēng)雅頌為體為經(jīng),賦比興為法為緯。凡詩中有賦起興起者,然風(fēng)之中有賦比興,雅頌之中亦有賦比興,此詩學(xué)之正源,法度之準則,凡有所作,而能備盡其義,則古人不難到矣。

【分類解析】

風(fēng)者,列國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主於樂不淫,哀不傷,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洹?/p>

雅者,朝廷之事,公卿大人之詩也,主於善則勸,過則規(guī),忠厚惻怛,使人竦然而動聽。

頌者,宗廟之詩,用以饗祀鬼神者也,主於揚盛德,達誠敬,使人聞之,肅然而恭,穆然而思。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例如“一枝梅破臘,萬象漸回春。”言梅花破臘,春意漸回,就事言事,明明白白,凡人類乎此者,皆為賦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例如詠梅花詩曰:“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币愿呤棵廊诵稳菝坊?,凡類乎此者,皆為比體。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例如詩經(jīng):“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币悦郎?,興起及時行嫁之女,凡類乎此者皆為興體。

賦比興三義既明,可推知賦而兼比者,為於敷陳其事中,更作比方之詞,例如古詩十九首之第一首,既曰:“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毕挛募匆院R越鳥為比是也。比而兼興者,為于比方之中,兼有引起之例,例如十九首之第二首,將以娼女蕩婦相比,先以河畔草園中柳為引起是也。賦而興又比者,則為三義俱備。例如唐人詠漢武帝思李夫人一首。首句“惆悵朱顏不復(fù)歸?!睘橘x體,次句“晚秋黃葉滿天飛?!睘榕d體,其三四兩句“迎風(fēng)細荇”、“隔水殘霞”等字。則為比體是也。

【詩論舉證】

◎論六義 作者:唐·賈島

歌事曰風(fēng)。布義曰賦。取類曰比。感物曰興。正事曰雅。善德曰頌。

風(fēng)論一。風(fēng)者,風(fēng)也。即興體定句,須有感。外意隨篇目白彰,內(nèi)意隨入諷刺。歌群臣風(fēng)化之事。

賦論二。賦者,敷也,布也。指事而陳,顯善惡之殊態(tài)。外則敷本題之正休,內(nèi)則布諷誦之玄情。

比論三。比者,類也,妍媸相類、相顯之理。或君臣氏佞,則物象比而刺之;或君臣賢明,亦取物比而象之。

興論四。與者,情也,謂外感于物,內(nèi)動于情,情不可遏,故曰興。感君臣之德政廢興而形于言。

雅論五。雅者,正也,謂歌諷刺之言,而正君臣之道。法制號令,生民悅之,去其苛政。

頌論六。頌者,美也,美君臣之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