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寺位于安徽樅陽浮山中部,為江左名剎。該寺建于晉梁,衰于五代,興于趙宋。至明萬歷年間,香火日盛。此寺為圓鑒大師遠祿給歐陽修說法處,也是遠公著書處、坐化處,一直為人景仰。后在此住持的有義青、曉云、思公、端公、澹居、清隱等,多有建樹。

現(xiàn)寺內供奉的大佛為“阿彌陀佛”,高4米,重1.5噸,安于蓮花座上。寶座為石雕,9層,高2.3米,系宋代制品。寺內東側懸掛的一口大鐘,系明代鑄造。佛后的石壁上,尚保存著宋、明佛雕29尊,因此此地又有“安徽小敦煌”的美譽。寺額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題寫。

正文

會圣禪寺 明天啟三年(1623年),汪之廣建“九帶堂”于會圣巖頂,毀于清末。寺門前現(xiàn)聳立著一株約300余年的古銀杏和一株約150年的古冬青,周圍萬松出徑,翠竹婆娑。入門即見遠公塔院,塔右為殿,均依巖而建。前殿供彌勒佛及韋馱,后殿供三尊大佛,殿后石臺上,安置著圓鑒大師的玉雕像。

會圣禪寺毀于太平天國時期的浮山之戰(zhàn)。清宣統(tǒng)二年(1910),重建瓦房三大間。1986年浮山管理處主持重修,現(xiàn)已初成,全寺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寺匾“會圣古剎”為趙樸初手書。住持修順新塑觀音、地藏二佛像,重整儀軌,管理井然。

浮山佛教始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之久,古有寺廟8座,現(xiàn)存3座,早在南朝梁代,智顗大師創(chuàng)建浮山寺,北宋時,是曹洞宗的祖庭,“園鑒”大師與歐陽修“因棋說法”的故事就發(fā)生這里,宋仁宗敕賜大華嚴寺,明神宗頒圣旨、賜藏經,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曾為浮山寺廟題字:“金谷禪寺”、“會圣古剎”、“圣旨碑”、“浮山勝境”,自古以來,浮山寺廟、塔院林立,僧才輩出,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