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梵剎

在公冶長祠西側,其始建年代及規(guī)模亦不可考。據(jù)明萬歷《安丘縣志》陳文偉《公冶長書院記》載,明成化年間古梵剎就已存在。佛教傳入中國始于東漢,盛于隋唐,據(jù)此推斷,古梵剎的始建年代當晚于公冶長祠。

據(jù)現(xiàn)存碑文記載,古梵剎在清道光年間曾兩度維修。第一次在道光九年(1829年),僧人學管主持。《重修廟碑記》云:“僧人有學管者,年逾七十,且足病不能行,竟慨然任其事,募化不足,佐以私財,高閈(hàn,里門)閎(hòng,外門),厚垣墻,山門階戺(shì,臺階兩旁之斜石)增其舊制,煥然一新,與公冶祠東西相輝映焉。”第二次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學管之徒真齋主持?!吨匦迺荷焦盆髣x記》云:“今僧人真齋,既重修廟宇,并欲立石志其顛末,以垂永久,因囑余記之?!庇纱丝梢姡盆髣x在清末規(guī)模頗大。民國時期,古梵剎一度改為學校,后漸傾廢。建國后在古梵剎舊址上新建護林房數(shù)間,由孟家旺村負責管理。

古梵剎舊址前,至今尚存兩株高大繁茂的銀杏樹,亭亭如蓋,老而不衰。或傳兩樹為公冶長手植,恐不確。估計可能為古梵剎初創(chuàng)時期的僧人所栽,歷史亦相當久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兩樹周圍設置了鐵欄桿,加強了對銀杏樹的保護。近幾年,書院管理處重修古梵剎,在銀杏樹北側新建了門樓及大殿、二殿等,規(guī)模不斷擴大。高大雄偉的大殿內供奉三尊佛像和六尊菩薩像,殿外兩側分立鐘、鼓兩座石亭。銀杏樹南側的山坡上新砌三組臺階,游人可自山下拾階而上,遍覽祠、寺勝景。

公冶長書院處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樹穩(wěn)風不鳴,泉安流不響,又有祠、寺點綴其間,自古為游覽勝地。早在明成化年間,安丘知縣陳文偉曾作《總詠安丘八景》七律一首,盛贊“青云作院擬蓬萊”。安丘知縣何淮曾作詩贊曰:“先賢昔日讀書處,明月為燈山作臺。事著穹碑傳不朽,油沾古石竟相猜。野花無主開還謝,山鳥多情去復來??皣@人亡燈尚在,清光夜夜燭三臺。”我國古代每逢春秋社日,鄉(xiāng)村農民為了祈禱豐收或慶賀已經(jīng)取得的豐收,往往自發(fā)舉行各種慶典,并就近游覽名勝古跡。民間這種春祈秋報的娛樂活動又多與宗教信仰聯(lián)系在一起,逐步在各地形成了很多“廟會”。不知從何時起,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書院山古梵剎廟會,約定俗成,迄今猶然。是日附近鄉(xiāng)民云集于此,觀賞風光,思念先賢,近幾年又增添了物資交流和文藝演出活動,廟會上百貨陳列,買賣興旺,載歌載舞,盛況空前。今日的公冶長書院已成為濰坊市千里旅游線上的一顆明珠,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放射著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