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英章(1717——1793年),原籍江西南豐,后遷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朝廷誥封中憲大夫,清代茶商,武夷山至廣東澳門茶商路線開拓者(萬里茶道南線),是第一個把茶葉通過廈門出口到歐洲的中國人。創(chuàng)辦茶品牌“鄒氏壹承”,建立起武夷山茶文化的品牌標志。其六十歲大壽時所建立的下梅鄒氏大夫第建筑群,于1997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鄒英章

出生日期

1717

去世日期

1793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南豐

主要成就

創(chuàng)立鄒氏壹承

人物生平

清康熙初年,鄒茂章因家貧,由江西南豐至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下梅,以砍柴燒炭為生,后因機緣巧合,在下梅落腳后,四弟鄒英章也前來同二兄鄒茂章共同創(chuàng)業(yè),鄒英章年幼期間,曾讀私塾,略通文采。后兄弟齊心,在下梅種茶、制茶及販茶,薄有產業(yè),乃將父親鄒元老及大兄小弟從江西南豐接至下梅居住。

據(jù)《南豐茶溪鄒氏家譜——奉直大夫晉贈中憲大夫世偊公傳》中記載:“壯游閩北,閩固產茶之區(qū),而武夷七十二巖茗種尤甲天下。公(鄒英章)與伯兄(鄒茂章)共治之,走粵東,通洋艘,閩茶賴以大行。公悃幅無華,品核精詳,無貳值,無欺隱,且不與市井較株兩,以固洋人多服之。洋人售公佳制如獲異珍,所至輒倍償其利。由是家日饒裕,為閩巨室?!?/p>

經商歷程

鄒英章及其子鄒永深曾在廣東連續(xù)經營茶葉三十余年,當時,正值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清政府不準閩南一帶片帆下海,且內遷沿海漁民,徹底阻斷了當時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營的從廈門出口的海上茶葉貿易。鄒英章通過澳門,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接洽,創(chuàng)立《壹承》茶號,重新打通了茶葉出口的海上通道,這段時間根據(jù)廈門大學考證從1735年到1746年之間開始,結束于1794年(摘錄自《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據(jù)《崇安縣志》(崇安縣即現(xiàn)武夷山市)記載:“鄒氏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合資經營茶葉,獲銀百余萬兩,造房七十余座,所居成市”。

英國取代荷蘭海上霸主地位后,清政府改由十三行壟斷外貿貿易,鄒英章遂與十三行合作經營茶葉貿易,據(jù)廣州十三行考證,雍正年間,十三行潘氏與先祖(鄒英章)合建《源記》茶行,負責武夷山茶在廣東的制作及銷售,此后,其子鄒瑩子承父業(yè),繼續(xù)在廣東經營茶葉數(shù)十年,經營海上萬里茶路。據(jù)鄒氏二十六代傳人鄒聲雷所述,即使在解放前一段時間,鄒氏《壹承》茶號在廣州,依然有著傳承已久的鋪面。

萬里茶路

在鄒氏經營海上貿易的同時,1718年,晉商常家來到武夷山,于鄒氏達成協(xié)議,共同經營武夷山茶運往蒙古及俄羅斯,這就是著名的萬里茶路北線。鄒氏與常氏共同出資,在下梅的蘆下巷景隆宅、新街巷、羅厝坊設立了茶號,雇請當?shù)夭韫?,還將散茶精制加工成紅茶、烏龍茶、磚茶。

下梅大夫第

鄒氏大夫第是鄒氏祖房,是為慶祝鄒英章60大壽而建,因鄒英章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目前,鄒氏大夫第在1997年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鄒氏家祠

鄒氏家祠,是下梅鄒氏鄒英章等在與晉商經營武夷茶葉獲得巨大利潤后,耗巨資建成的創(chuàng)業(yè)豐碑。也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標志性建筑。

人物關系

鄒茅軒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