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開寶至明萬歷644年間,橫江渠上沒有橋,南鄉(xiāng)人進城必須過渡,渡口叫橫江渡。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和州郡人葉德麒自動捐巨款交給州署,請求在橫江渠上建橋。 1984年,該橋被重修一次;1994年,在拓寬街道和公路基礎上,于和陽橋東邊并列造了一座水泥橋。

基本概況

據(jù)史載,宋開寶八年(975年),京西轉(zhuǎn)運使李符之,征集和州丁夫、鄉(xiāng)兵數(shù)萬,西起桃花橋、東至新河口開鑿一條橫江渠入江,以通運漕,每歲里人競渡于此。此后,鄉(xiāng)人把橫江渠稱作橫江,將南門叫橫江門,居民點叫橫江坊。

從宋開寶至明萬歷644年間,橫江渠上沒有橋,南鄉(xiāng)人進城必須過渡,渡口叫橫江渡。

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和州郡人葉德麒自動捐巨款交給州署,請求在橫江渠上建橋。知州陳林浩深表贊賞,并勸募資金親自督造石橋。石橋完工時,還請了知名學者湯賓群命名并作《和陽橋碑記》。因橋在和州城以南,屬陽;又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駐和陽,故命名和陽橋。橋為3孔石拱橋,中孔跨7米,兩邊各跨6米,橋?qū)?.3米,全長21米。清康熙年間知州王鴻和雍正年間知州穆子玉分別重修一次。該橋朝西部分,為了防洪,還造了兩座三角形的分水石,分水石上石雕龍頭兩個,栩栩如生。實際上,龍頭部位即橫江渠的警戒水位,若是洪水超過龍頭,兩岸農(nóng)民就處于抗洪排澇階段。建修該橋史實,都有碑刻嵌在中孔南側(cè)。

昔年,和陽橋是端午節(jié)觀賞龍舟競渡的好場所。惜“文革”時,龍頭石雕及橋邊石刻都被拆毀。1984年,該橋被重修一次;1994年,在拓寬街道和公路基礎上,于和陽橋東邊并列造了一座水泥橋。雙橋并架,尤為雄偉,使人車來往通暢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