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殖吸蟲屬(Paragonimus)是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吸蟲綱(Trematoda)、復殖目、并殖科的1屬。又名肺吸蟲,主要寄生于犬、貓、鼠等哺乳動物的肺內。有些肺吸蟲亦可寄生于人體,引起肺吸蟲病。全世界有30多種,歐洲、非洲、美洲和亞洲均有分布,但主要發(fā)生于東亞。中國記載的并殖吸蟲種類最多,分布20多個省區(qū)。

中文名

并殖吸蟲屬

復殖目

扁形動物門

吸蟲綱

并殖吸蟲屬

拉丁學名

Paragonimus?

常見種類

并殖吸蟲屬中與人類關系密切的有兩種:衛(wèi)氏并殖吸蟲、斯氏貍殖吸蟲。

衛(wèi)氏并殖吸蟲

并殖吸蟲屬

1、成蟲特征:

蟲體固定后呈橢圓形(圖1),長7.5~12毫米,寬4~6毫米。表面具有尖刀形或鑿形體棘,單獨排列??谖P呈卵圓形,相等或略大于腹吸盤。卵巢位于腹吸盤的右側,有5~6枝指狀分葉,每個分葉或再有瓣狀分枝。受精囊呈袋狀,一端連勞氏管開口于背面。卵黃腺分布蟲體兩側。子宮位于卵巢對側,開口于生殖竇而通腹吸盤后的生殖孔。睪丸1對并列于體后端1/3處的兩側。睪丸呈管狀分枝,每只睪丸各有輸精管1條,會合于腹吸盤后的貯精囊,經射精管開口于生殖竇而通于生殖孔。子宮內充滿金黃色的蟲卵,呈橢圓形但不對稱,卵殼厚薄不均,大?。?0~118)×(48~60)微米。

2、生活史:

成蟲寄生于狗、貓、虎、豹、豬、狐、豹貓、山貓、小靈貓、大靈貓等食肉獸的肺部,人亦可感染。由宿主排出的蟲卵在水中經一定時日發(fā)育后孵出毛蚴,毛蚴遇適宜的第一中間宿主短鉤蜷等會主動穿入皮內,在淋巴間隙中發(fā)育成胞蚴。成熟的胞蚴不斷產生母雷蚴,移居到肝臟。母雷蚴體內不斷發(fā)育成子雷蚴,由其生殖孔排出。成熟的子雷蚴體內含有許多不同發(fā)育期的尾蚴,并陸續(xù)由生殖孔逸出成熟的尾蚴,寄生于宿主肝內。尾蚴為短尾型,體部具有口吸盤,上有1根椎刺。體內穿刺腺7對(外4對較大,內3對較?。_口于椎刺的兩側。粘性細胞6對分布于腹側的中央。腹吸盤較小,位于體中線之后??诟刮P之間有蝶形的神經周(神經節(jié))。體后端中央有三角型皮緣突起,形成凹陷,而有附著功能。在此相對位置處有橢圓形的排泄囊開口體后端中央處的排泄孔。尾蚴的體后有一圓形的小尾巴,后緣有10多根剛毛。尾蚴被第二中間宿主溪蟹或蝲蛄等吞食(有人認為是由體表鉆入),在肌肉中逐漸發(fā)育為囊蚴。衛(wèi)氏囊蚴呈圓形,直徑300~400微米,具有2層囊壁,外層較薄,內層較厚(22微米)。內面蟲體有膨大的排泄囊為特征。終期宿主食肉獸或人吃了感染囊蚴的石蟹或蝲蛄即被感染。成蟲經2個月后發(fā)育成熟。

斯氏貍殖吸蟲

并殖吸蟲屬

1、成蟲特征:

蟲體似葉形(圖2),長11~18.5毫米,最大寬度3.5~6毫米。體棘為單生型,偶然有叢生體棘??谖P小于腹吸盤。卵巢分枝細而多,位于腹吸盤之后有一段距離。睪丸較長形,有指狀分葉。受精囊呈棒狀。卵橢圓形,較對稱,卵殼亦較均勻,但后端多有1小突。

2、生活史:

終宿主以貓科食肉獸為主,如果子貍、山貓、豹貓、小靈貓、大靈貓等。人工感染狗和家貓后均能正常發(fā)育,能感染大白鼠,但多發(fā)育不良。人體病例多表現(xiàn)童蟲游走性的皮下結節(jié)。肺部病變不明顯,痰檢均蟲卵陰性,由此可見,人體并不是正常的宿主。第一中間宿主為擬釘螺、小豆螺和偽小豆螺。第二中間宿主為多種華溪蟹。斯氏囊蚴呈圓形,425×426微米。內壁較厚,為11.4微米。終期宿主因生食或半生食華溪蟹而被感染。

危害與防治

肺吸蟲病是人獸共患的寄生蟲病,致病蟲種除衛(wèi)氏并殖吸蟲和斯氏貍殖吸蟲兩種外,中國還有四川并殖吸蟲、會同并殖吸蟲和異盤并殖吸蟲的病例報告。“別丁”是有效的驅蟲藥物。只要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等,注意飲水衛(wèi)生,就可以防止肺吸蟲病的流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