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850米的冷杉、紅杉林下。模式標本采自云南麗江,玉龍山,干海子附近。

中文名

長圓鞘箭竹

禾本科(Gramineae)

植物界

北美箭竹族、筱竹亞族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亞綱

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禾本目(Poales)或莎草目(Cyperales)

拉丁學名

Fargesia orbiculata

亞科

竹亞科(Bambusoideae)

箭竹屬(Fargesia)

長圓鞘箭竹

命名者及年代

T. P. Yi

分布區(qū)域

云南

亞族

筱竹亞族

長圓鞘系

箭竹組

長圓鞘箭竹

種中文名:

長圓國畫的美【種拉丁名】:國畫【種別名】 :

長圓鞘箭竹是北美箭竹中一種,竿柄長5—10厘米,徑粗1—2.5厘米。竿梢端微傾斜,圓筒形,筍期7月。產于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850米的冷杉、紅杉林下。可以食用或用來做家具。出自《長圓鞘箭竹》

科中文名:

禾本科

科拉丁名:

Gramineae

屬中文名:

箭竹屬

屬拉丁名:

Fargesia

國內分布:

產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850米的冷杉、紅杉林下。模式標本采自云南麗江,玉龍山,干海子附近。

海 拔:

3850

命名來源:

[Journ.Bamb.Res 7⑵: 8,22. 1988]

中國植物志:

9⑴:407

系中文名:

長圓鞘系

系拉丁名:

Ser.Murielae

組中文名:

箭竹組

組拉丁名:

Sect.Fargesia

亞族中文名:

筱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

THAMNOCALAMINAE Keng f.

族中文名:

北美箭竹族

族拉丁名:

ARUNDINARlEAE Nees

超族中文名:

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

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亞科中文名:

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

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

禾本目

目拉丁名:

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

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

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

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

ANGIOSPERMAE

形態(tài)特征

竿柄長5—10厘米,徑粗1—2.5厘米。竿梢端微傾斜,高4—6米,粗1—2.5厘米;節(jié)間一般長約28厘米,最長者可達40厘米,基部節(jié)間長8—12厘米,圓筒形,幼時密被厚白粉,縱向細肋明顯,竿壁厚2-3毫米;籜環(huán)隆起;竿環(huán)平坦,幼時有白粉;節(jié)內長2—3毫米,幼時密被白粉。竿芽細瘦,長卵形,有白粉。枝條在竿每節(jié)以5-18枝簇生,纖瘦,常作銳角開展,直徑1-1.5毫米,密被白粉?;X鞘宿存,灰黃色至黃褐色,革質,長圓形,先端圓形,稀弧拱形,背部無毛,縱肋明顯并多在鞘頂端作弧彎,邊緣通常無纖毛;籜耳無,鞘口無繼毛或偶有2或3條長僅1--2毫米并作放射狀伸展的黃褐色縫毛;籜舌凹弧形,高約1毫米;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基底遠較籜鞘頂端為窄,無毛,常內卷,且與籜鞘頂端有關節(jié),故易自籜鞘上斷落,邊緣近于平滑。小枝具⑵3葉;葉鞘長1.1-2.2厘米,邊緣無纖毛;葉耳及鞘口縫毛俱缺;葉舌圓拱形或截形,高約1毫米;葉柄長1-1.5毫米;葉片披針形,薄紙質,長5-8厘米,寬8—13毫米,無毛,基部近圓形,次脈3⑷對,小橫脈清晰,葉緣之一側具小鋸齒,另一側則近于平滑。花枝未見。筍期7月。

用途

筍可食用;竿供制家具。

產地分布

產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850米的冷杉、紅杉林下。模式標本采自云南麗江,玉龍山,干海子附近。

參考文獻

FargesiaorbiculataYiinJourn.Bamb.Res.7⑵:8,22.Pl.3.1988;云南樹木圖志下冊,1311頁,圖607.1991

本系概述

籜鞘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圓形、近圓形、稀呈“山”字形,鞘的上下兩端等寬或近等寬,背面無毛或被極稀疏的小刺毛;籜耳無。竿的節(jié)間有中空。模式種:神農箭竹Fargesiamurielae(Gamble)Yi(ArundinariamurielaeGamble)本系已知中國產12種。

本組概述

灌木狀或喬木狀。竿芽單一,長卵形,扁平,其內含有不明顯的少數芽,緊貼竿面:髓呈鋸屑狀或數量少而呈海綿狀;竿環(huán)平坦或微隆起,通常低于籜環(huán);枝環(huán)平坦。籜鞘宿存或遲落,稀早落;籜耳存在或花序下托以由葉鞘擴大而成或大或小的佛焰苞。模式種:箭竹FargesiaspathaceaFranch.本組所含種類經近年來的發(fā)掘,已知近70種,可劃分為下列4系。

本屬概述

【概況】

灌木狀或稀可喬木狀竹類。

地下莖合軸型,竿,柄假鞭粗短,其兩端不等粗,前端(遠母竿端)直徑大于后端(近母竿端),中間較兩端為細,節(jié)間長常在5毫米以下,實心,通常無通氣道,鱗片(假鞭之籜)為正三角形,排列緊密。竿直立,疏叢生或近散生;節(jié)間圓筒形,中空、實心或近于實心;竿環(huán)平坦乃至微隆起,通常較其籜環(huán)為低;竿的維管束呈開放型或半開放型;竿芽單一,K卵形,貼竿而生,在圓芽箭竹組竿芽明顯山多數芽組成為l枚半圓形復合芽時,則不貼竿;竿每節(jié)分數枝乃至多枝,枝斜展或直立,近等粗,枝環(huán)較平?;X鞘宿存或遲落,稀早落,革質或厚紙質,具刺毛或近無毛;籜耳無,或明顯;籜舌圓拱形或截形;籜片三角狀披針形或帶狀,脫落性,或稀可宿存;末級小枝具數葉;葉片小型至中型,具小橫脈?;ㄐ虺蕡A錐狀或總狀,著生于具葉小枝的頂端,花序下方托以由葉鞘擴大而成或大或小的一組佛焰苞,致使花序起初只能由最上方的佛焰苞開口之一側露出,惟以后因花序主軸的延伸以及佛焰苞脫落或破碎,則可使花序全部露出;小穗形細長,具長柄;穎2;外稃先端具小尖頭或呈芒狀,具數脈,小橫脈通常明顯;內稃等長或略短于其外稃,背部具2脊,先端具2齒裂;鱗被3,邊緣生纖毛;雄蕊3,花絲分離,花藥黃色;子房橢圓形,花柱1或2,柱頭2或3;穎果細長。模式種:箭竹FargesiaspathaceaFranch.原產四川城口。本屬80余種。據目前所知,除尼泊爾東部和錫金產有總花箭竹F.Racemosa(Munro)Yi外,其余的種類均產:于中國。在中國,北自祁連山東坡,南達海南,東起贛、湘,西迄西藏吉隆,在海拔1400---3800米的垂直地段都有本屬竹類生長,其中以云南的種類最為豐富。過去通常認為本屆竹類矮小,分布在交通條件不便的山區(qū),經濟價值不大。其實本屆竹類種群繁多,分布廣泛,林地面積頗大,蓄積量蘊藏豐富,用途多,有相當多的種類其竿為中型,是亟待開發(fā)利用的寶貴自然資源。

【用途】本屬幾乎所有竹種都對山地水土保持、減緩地表徑流、涵養(yǎng)水源、調節(jié)小氣候環(huán)境、促進農業(yè)穩(wěn)產豐產等都起著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

亞族概述

地下莖為合軸型,惟某些屬的種類之竿柄能延K成假鞭。竿直立:或稀可頂端垂懸;節(jié)間圓筒形或在有枝條一側之下部稍扁平或具縱溝槽;竿每節(jié)起初生出彼此近同粗的3分枝,惟以后則可增生為多枝,各枝均較竿甚細;葉片小,小橫脈存在,明顯或不甚明顯?;ㄐ蝽斏嗉嬗袀壬?,呈圓錐狀(疏松乃至緊密均有)或總狀,常在花序下方具正常葉片或托以1片佛焰苞或一組逐漸增大的苞片,后者最上方的1片亦可呈佛焰苞狀,花序分枝的腋間常無忱瘤,但在枝基部則生有極小的或不顯著的小型苞片;雄蕊3。模式屬:筱竹屆Thamnocalamus Munro本亞族約:行7屬,分布多在歐亞大陸高海拔山區(qū)。中國有4屬140種。

本族概述

【類型】地下莖為單軸或復軸型;

【形態(tài)特征】竿直立,喬木狀,節(jié)間圓筒形或在有分枝一側的下部稍扁平,竿每節(jié)起初僅分1-3⑸主枝,惟以后則可增生為多枝或否,當僅具1主枝時,其直徑較竿細甚;葉片小型或中等,極罕可為大型?;ㄐ蛟谌~枝頂生或側生,當為側生時,則連同花序在內的小枝長度并不超出它所著生的那條具葉枝,花序下方托附有一組逐漸增大的苞片或無此苞片而是正常的營養(yǎng)葉;雄蕊多為3枚,稀可再增添1或2枚乃至共有6枚(例如酸竹屬Acidosasa)。模式屬:北美箭竹屬ArundinariaMichx.僅含1或2種,北美東南部特產本亞族約7屬,多分布在東亞的亞熱帶低海拔地區(qū),除北美特產的北美箭竹屬外,中國有6屬77種。

超族概述

地下莖有各種類型。竿籜大都為宿存性或遲落。花序為單次發(fā)生的總狀或圓錐花序(國外的種類還可有穗狀或頭狀花序),花序總梗較長,其下方有營養(yǎng)葉或由葉變態(tài)而成的苞片或佛焰苞托附;花序主軸及其分枝都是在結構上均勻一致而延續(xù)的,即無明顯的節(jié)環(huán);,因此與營養(yǎng)軸有所不同,花序在分枝處雖??缮猩跬嘶男⌒桶诎竷葲Q無先出葉存在,惟有時可在花序分枝腋內具一枕瘤。小穗通常具柄(極少數種類可以例外),基部除有穎2或3片外,并無變形的葉片托附。果實多為穎果,稀可為堅果狀。模式屬:北美箭竹屬ArundinariaMichaux本超族在中國除產于中南美洲的節(jié)柱竹族Arthrostylideae外,計有香竹族Chusqueeae和北美箭竹族Arundinarieae二族,共含16屬250余種,分布在華東、華南和西南各省區(qū),多數種類還在高海拔山區(qū)。

亞科概述

【特征】植物體木質化,體中所含的SiO2可高達70%,常呈喬木或灌木狀。竿和各級分枝之節(jié)均可生1至數芽,以后芽萌發(fā)再成枝條,因而形成復雜的分枝系統(tǒng);地下莖(rhizome)亦甚發(fā)達和木質化(指植株成長后而言),或成為竹鞭在地中橫走[此為單軸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較竿徑為細,故亦稱細型(1eptomorph)],或以眾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兩者堆聚而成為單叢[即合軸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節(jié)而無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較長的延長時,稱之為假鞭(pseudorhizome),此時地面竿則為多叢兼疏稀散生,如同時兼有上述兩類型的地下莖,則稱為復軸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為多叢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長方式,即由地下莖(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稱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暫時期。葉二型,有莖生葉與營養(yǎng)葉之分;莖生葉單生在竿和大枝條的各節(jié),相應地稱為竿籜(culm-sheath)、枝籜(branehsheath),它們有頗為 發(fā)達的籜鞘和較瘦小而無明顯中脈的籜片,在兩者間的聯(lián)結處之向軸面還生有籜舌,此外籜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籜片絕對無柄;營養(yǎng)葉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級分枝(常稱具葉小枝)的各節(jié),并可形成類似復葉形式的同一面,其葉鞘常彼此重疊覆蓋,相互包卷,葉鞘頂端還可生有葉舌、葉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屬物,葉片具葉柄,中脈極顯著,次脈及再次脈亦均明顯,小橫脈易見或否,葉柄簡短,位于葉鞘頂端由內外兩個葉舌所形成的杯狀凹穴之內,因基部具關節(jié),故嗣后葉片能連同葉柄一齊從鞘上脫落,而葉鞘則在枝條上存留較久。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長(數年、數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種終生只有一次開花期,花期??裳永m(xù)數月之久。竹類花序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為有如普通禾草那樣,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習慣上以小穗為一單位)可形成各種式樣的花序,它們的發(fā)育是一次性完成的,術語上稱為單次發(fā)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著生部位都是在植株營養(yǎng)體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營養(yǎng)葉[稱旗葉(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軸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實心,即內部結構上下均勻一致,分枝處(包括小穗柄著生處)無明顯的節(jié),偶可有小形的鱗片狀苞片,其腋內無芽,僅在枝腋有時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類中稱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與另一類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對應;后一類型的基本結構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頂生于極為短縮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內側照例有1片先出葉外,其上方的葉器官均減退呈穎狀或外稃狀的苞片,且連同頂生的小穗在外觀上混為一體而類似“小穗”,但此實為一復合性的構造物,其下方屬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內常有小枝芽[此時該苞片稱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發(fā)育,則可成長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發(fā)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復,最后可形成一團假小穗叢,這是由各級假小穗依次發(fā)育生長而成的,故稱此假小穗叢為續(xù)次發(fā)生(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們著生在營養(yǎng)枝甚至在主竿的各節(jié)以形成穗狀、圓錐狀或球形的頭狀等式樣的花枝,惟其主軸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與營養(yǎng)枝無異,還是有著明顯的節(jié)和中空的節(jié)間,因此也有人常將此花枝誤稱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穎l至數片或可無穎,有時將穎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稱為過渡穎(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內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與真正的穎有所區(qū)別;外稃具⑶5脈乃至多脈,先端無芒或有小尖頭,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 從不為膝曲芒;內稃具2脈或更多脈,背部具2脊或呈圓弧形而無脊,先端有時可分裂或下凹;鱗被多為3片,稀可無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⑵3—6,稀可為多數(例如中國不產的群蕊竹屬Ochlandra Thwait.)花絲彼此分離或有部分的連合,甚至相互連成管狀或片狀而成為單體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l-3,柱頭⑴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圓形、長橢圓形或近于球形,有時基部干縮而作具柄狀。果實有各種類型,穎果較常見,易與稃片相分離,果皮干燥或新鮮時稀可肉質,有時為碩大型,此時則較子房原來體積增大許多倍(例如梨竹屬Melocanna Trin.),種臍線形,幾與果實同長,胚小,多為F+PP型或略變?yōu)槠渌愋?,胚乳多為單粒淀粉質(梨竹屬等可無胚乳)。染色體基數X=12。模式屬:竹屬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竹亞科(不包括中國不產的草本竹類)就狹義而言計有70余屬1000種左右。

【分布】一般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尤以季風盛行的地區(qū)為多,但也有一些種類可分布到溫寒地帶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亞洲和中、南美洲屬種數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歐洲除栽培外則無野生的竹類。在產地通常與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純群。中國除引種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屬500余種,分隸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qū),少數種類還可向北延伸至秦嶺、漢水及黃河流域各處。

本科概述

【概況】植物體木本(竹類和某些高大禾草亦可呈木本狀)或草本。根的類型極大多數為須根。莖多為直立,但亦有匍匐蔓延乃至如藤狀,通常在其基部容易生出分蘗條(sucker或shoot),一般明顯地具有節(jié)(node)與節(jié)間(internode)兩部分[莖在本科中常特稱為稈(culm);在竹類中稱為竿,以示與禾草者相區(qū)別。

節(jié)間中空,常為筒形,或稍扁,髓部貼生于空腔之內壁,但亦有充滿空腔而使節(jié)間為實心者;節(jié)一處之內有有橫隔板(diaphragm)存在,故是閉塞的,從外表可看出鞘環(huán)(sheathnode)和在鞘上方的稈環(huán)(culmnode)兩部分,同一節(jié)的這兩環(huán)間的上下距離可稱為節(jié)內(intrahode),稈芽即生于此處。

【葉】

葉為單葉互生,常以1/2葉序交互排列為2行,一般可分3部分:

①葉鞘(leafSheadth),。它包裹著主稈和枝條的各節(jié)間,通常是開的,以其兩邊緣重疊覆蓋,或兩邊緣愈合而成為封閉的圓筒,鞘的基部稍可膨大;

②葉舌(ligule)位于葉鞘頂端和葉片相連接處的近軸面,通常為低矮的膜質薄片,或由鞘口燧毛來代替,稀為不明顯乃至無葉舌,在葉鞘頂端之兩邊還可各伸出一突出體,即葉耳(auricle),其邊緣常生纖毛或燧毛③葉片(blade),常為窄長的帶形,亦有長圓形、卵圓形、卵形或披針形等形狀,其基部直接著生在葉鞘頂端,無柄少數禾草及竹類的營養(yǎng)葉則可具葉柄(petiole)],葉片有近軸(上表面)與遠軸(下表面)的兩個平面,在未開展或干燥時可作席卷狀,有1條明顯的中脈(midrib)和若干條與之平行的縱長次脈(sècondary veins),小橫脈(crossedveitilet)有時亦存在?;L媒,只有熱帶雨林下的某些草本竹類可罕見蟲媒傳粉;花常無柄,在小穗(rachilla)上交互排列為2行(尤以多花時為然)以形成小穗(spikelet),由它們再組合成為著生在稈端或枝條頂端的各式各樣的復合花序,惟有一部分竹類的小穗可直接著生在竿和枝條之節(jié)處[此情況可說是無真正的花序而僅有花(floweringbranch)],小穗軸實為一極短縮的花序軸(rachis),在其節(jié)處均可生有苞片(boract)和先出葉中(prophyll)各1片,若其最下方數節(jié)只生有苞片而無他物,則此等苞片就可稱為穎(glume),而陸續(xù)在上方的各節(jié)除有苞片和位于近軸的先出葉外,還在兩者之間具備一些花的內容,

【小花】

此時苞片即改稱為外稃(lemma),先出葉相應地稱為稃(palea),在習慣上通常將此兩稃片(anthoecium)連同所包含的花部各器官統(tǒng)稱為小花(floret),以一朵兩性小花為例,

它計有:

①外稃:通常呈綠色,有膜質、草質、薄革質、革質、軟骨質等各種質地,先端漸尖、急尖、鈍圓、截平、微凹或二裂者,常具平行縱脈,主脈 申出乃至成芒(其他脈亦可如此);

②內稃;常較短小,質地亦較薄,先端多呈截平或微凹,背部具2脊,亦有若干平行縱脈,其2脊可伸出成小尖頭或短芒;

③鱗被(亦稱漿片)(lodicule):此為輪生的退化內輪花被片,計2或3片,稀可較多或不存在,形小,膜質透明,下部具脈紋,上緣生小纖毛;

④雄蕊:其數為⑴3—6枚,稀可為多數,下位,具纖細的花絲與二室縱裂開(稀可頂端孔裂)的花藥,后者常以中部背著花絲頂端,嗣后成熟時能伸出花外而擺動,用以散布花粉;

⑤雌蕊1,具無柄(稀或有柄)一子室的子房,花柱2或3(稀1枚或更多),其上端生有羽毛狀或帚刷狀的柱頭,子室內僅含1粒倒生胚珠,它直立在近軸面(即靠近內稃)一側之基底。果實通常多為穎果(caryopsis),其果皮質薄而與種皮愈合,一般連同包裹它的稃片合稱為谷粒(grain),此外亦可有其他類型的果實而具游離或部分游離的果皮;種子通常含有豐富的淀粉質胚乳及一小形胚體,后者位于果實或種子遠軸面(即靠近外稃)的基部,在另一側或其基部從外表即可見到線形或點狀的種臍(hilium),通常線形種臍亦稱為腹溝(ventral sulcus)。模式屬:早熟禾屬Poa L.本科已知約有700屬,近10000種,是單子葉植物中僅次于蘭科ORCHIDACEAE的第二大科,但在分布上則較之更為廣泛而且個體遠為繁茂,亦即它更能適應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甚至可以說,凡是地球上有種子植物生長的場所皆有其蹤跡。中國各省區(qū)都有其分布,除引種的外來種類不計外,國產200余屬,1500種以上,可歸隸于7亞科,約45族。

本目概述

本目只含禾本科一科,其性狀描述可詳見該科。過去有人認為它的親緣與莎草科 CYPERCEAE有較密切的關系,故將此兩科同歸隸于穎花園GLUMIFLORAE之內。據新近的研究,特別是通過葉解剖與孢粉學等方面的研究,已證明未本科很可能是從須葉 藤科FLAGELLARIACEAE的域外草屬Joinvillea Gaudichaud這一類型的植物演化而 來。禾本科與莎草科只是形態(tài)上的相似,并非有真正的親緣,故它們不應同隸于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