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實心竹(學名:Fargesia yunnanensis Hsueh et Yi)是禾本科、箭竹屬灌木狀或稀可喬木狀竹類植物。竿叢生或近散生,圓筒形或在分枝一側的基部微扁平,初時淡綠色,無白粉或微被白粉,基部節(jié)間為實心,向上則空腔逐漸增大,竿環(huán)平坦或微隆起;竿芽長卵形,淡黃色,近邊緣處密被灰黃色小硬毛,邊緣密生灰黃色纖毛。竿每節(jié)簇生枝,微被白粉。筍灰綠色,有紫色條紋,常被白粉,疏生或密被貼生棕色刺毛成塊狀,籜鞘宿存,革質(zhì),三角狀長圓形,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截形,紫色,無毛,上緣常有不整齊的細裂刻;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葉鞘偶于鞘頂端微被白粉,葉舌截形,無毛,葉片披針形,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白色,在該面基部的中脈兩側被灰色柔毛,花枝具葉,圓錐花序頂生,全部伸出或基部略為葉鞘所包藏,花序軸有時被微毛或短柔毛,花序下部分枝的基部托以具長纖毛的苞片或向花序上方則苞片變?yōu)槎鄶?shù)纖毛,小穗軸節(jié)間扁平,穎披針形,無毛,先端漸尖,外稃披針形,紙質(zhì),無毛,花藥黃色,兩側及先端有短柔毛,花絲有微毛;子房橢圓形,淡黃色,無毛,長約0.5毫米,花柱長約1毫米,柱頭2,白色,羽毛狀。果實未見。7-9月出筍,9月開花。

分布于中國產(chǎn)四川西南部及云南。海拔1700-2430米,多為栽培,亦有少量生長在云南松林或闊葉林下野生。

昆明實心竹竹筍味鮮美,竿作抬扛和各種農(nóng)具柄。

中文名

昆明實心竹

亞科

竹亞科

北美箭竹族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禾本科

植物界

箭竹屬

昆明實心竹

學名

Fargesia yunnanensis Hsueh et Yi

箭竹組

命名者及年代

Hsueh et Yi,1985

亞族

筱竹亞族

形態(tài)特征

灌木狀或稀可喬木狀竹類。地下莖合軸型,竿柄長12-35厘米,粗2.5-7厘米;節(jié)間長5-16毫米。竿叢生或近散生,高4-7(10)米,粗3-5(6)厘米;節(jié)間長28-36(50)厘米,竿基部節(jié)間長10-15厘米,圓筒形或在分枝一側的基部微扁平,初時淡綠色,無白粉或微被白粉,無毛或在節(jié)下方疏生棕色刺毛,竿老后變?yōu)榛揖G色,基部節(jié)間為實心,向上則空腔逐漸增大,髓呈鋸屑狀;籜環(huán)隆起至顯著隆起,常有籜鞘基部之殘留物;竿環(huán)平坦或微隆起;節(jié)內(nèi)長2-4毫米。竿芽長卵形,淡黃色,近邊緣處密被灰黃色小硬毛,邊緣密生灰黃色纖毛。竿每節(jié)簇生6-25枝,枝與竿作20-30度的夾角展開,長可達160厘米,直徑1.5-5(10)毫米,微被白粉。筍灰綠色,有紫色條紋,常被白粉,疏生或密被貼生棕色刺毛成塊狀,邊緣常密生棕色刺毛;籜鞘宿存,革質(zhì),三角狀長圓形,新鮮時常有紫色縱條紋,略短于節(jié)間,背部無毛或偶有密集成塊狀貼生的棕色小刺毛,縱向脈紋不發(fā)達或僅在鞘上部可見,邊緣通常無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截形,紫色,無毛,高1-2毫米,上緣常有不整齊的細裂刻;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紫綠色,或綠色而邊緣帶紫色,無毛,腹面在基部微粗糙,邊緣平滑,有時內(nèi)卷。[1]小枝具(3)4-6(7)葉;葉鞘長4.5-6厘米,偶于鞘頂端微被白粉,上部縱脊顯著,邊緣通常無纖毛;葉耳及鞘口繸毛俱缺;葉舌截形,無毛,高約1毫米;葉柄長2-3毫米,背部具灰色或灰黃色短柔毛;葉片披針形,長(8)13-19厘米,寬(0.8)1.2-1.8厘米,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白色,在該面基部的中脈兩側被灰色柔毛,次脈4或5對,小橫脈不清晰,葉緣具小鋸齒而粗糙。

花枝具葉,長達23厘米,還可再分出具花小枝;圓錐花序頂生,開展,由13-23枚小穗組成,長7-12.5厘米,全部伸出或基部略為葉鞘所包藏,花序軸有時被微毛或短柔毛,在基部各節(jié)生有長柔毛,花序的分枝有時具微毛或短柔毛,腋間還生有瘤狀腺體及長柔毛,花序下部分枝的基部托以具長纖毛的苞片或向花序上方則苞片變?yōu)槎鄶?shù)纖毛,每分枝有2-6枚小穗;小穗柄無毛或有時具微毛,長1-12毫米;小穗含4-5朵小花,長1.6-2.5厘米,粗約3毫米,紫色或綠紫色;小穗軸節(jié)間扁平,長約4毫米,寬0.5-0.8毫米,向先端生有貼伏的白色小硬毛,邊緣的頂端密生纖毛;穎披針形,無毛,先端漸尖,第一穎長9-10毫米,具5-7脈及稀疏小橫脈,第二穎長10-12毫米,具7-9脈,脈間具小橫脈;外稃披針形,紙質(zhì),無毛,先端漸尖,長8-12毫米,具7-9脈,亦有小橫脈,基盤具白色長纖毛;內(nèi)稃長7.5-11.5毫米,先端淺裂為2鈍齒,脊間有時向先端具貼伏的白色小硬毛,脊上向先端生有白色纖毛,脊外至邊緣各具3脈;鱗被倒卵狀披針形,白色,上部邊緣有纖毛;花藥黃色,長4.5-6.5毫米,兩側及先端有短柔毛,花絲有微毛;子房橢圓形,淡黃色,無毛,長約0.5毫米,花柱長約1毫米,柱頭2,長2-3毫米,白色,羽毛狀。果實未見。筍期7-9月,花期9月。

昆明實心竹

近種區(qū)別

花桿實心竹與昆明實心竹的關鍵區(qū)別在于其稈具有寬窄不一的金黃色條紋,稈籜紫色縱條紋不明顯,近無毛;筍淡黃色,紫色縱條紋不明顯,且近無毛。

生長環(huán)境

分布于中國四川西南部及云南。海拔1700-2430米,多為栽培,亦有少量生長在云南松林或闊葉林下野生。

生長繁殖

稈與主枝連體扦插育苗:這種方法是保留部分母竹,從而可以為主枝或次生枝提供營養(yǎng)和水分。選擇生長較好的主枝或次生枝,將其所在的節(jié)下15厘米,節(jié)上10厘米處砍斷或鋸斷,切口要平滑,不能使竹筒破裂。昆明實心竹為多分枝,節(jié)上只留1-2支生長健壯的主枝或次生枝,其余的均齊根剪除,以減少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耗喪失,節(jié)上所留主枝或次生枝要保留3-4節(jié)。然后將竹稈垂直地面,主枝自然傾斜,埋入深度為7-8厘米,以保證側枝基部的2節(jié)埋入土中,其余處理方法及激素浸泡與主枝扦插同。也可以在竹稈里灌上水,用濕泥封死。覆土后澆水,然后在苗床上蓋上塑料膜。

埋節(jié)育苗:選擇1-2年生健壯的母竹,且稈上各節(jié)未萌發(fā)的隱芽保留較好,將其齊地砍斷,砍去已經(jīng)萌發(fā)出側枝的節(jié),其余全部分成若干段,用刀或鋸截成單節(jié)段或雙節(jié)段。粗大的母竹可截成單節(jié)段,細小的母竹宜截成雙節(jié)段。切口呈馬耳形。埋節(jié)育苗常分為平埋、斜埋和直埋三種,一般雙節(jié)育苗采用平埋,單節(jié)育苗采用斜埋或直埋。埋節(jié)時將節(jié)段平放或斜放在溝中,溝深10-15厘米,覆土5-6厘米。平埋節(jié)上切口向上,節(jié)下節(jié)口向下,單節(jié)萌芽向上,雙節(jié)萌芽向兩側。截稈后將節(jié)段兩端切口滿濕泥,雙節(jié)段可以在兩節(jié)問鑿一小孔,注水封泥。覆土后澆水,然后在苗床上蓋上塑料膜。

埋稈育苗:選擇竹叢邊緣1-2年生,地徑3-5厘米,隱芽飽滿,分枝低,無病蟲害的健壯母竹,齊地砍斷,砍去竹梢,留13節(jié)左右。然后削掉主枝以外的大部分次生枝。每節(jié)僅保留包括主枝在內(nèi)的1-2個側枝。每根側枝保留2-3節(jié)及周圍萌芽,其余全部剪除,主枝上生長的小枝也要剪掉,在側枝的第三節(jié)上約5米處剪斷,然后在母竹每個節(jié)間鑿一小孔,注水封泥。在已整好地的苗床上橫向挖15-20厘米深、20-25厘米寬的溝,溝距30-40厘米。埋稈時,將母竹平放在溝內(nèi),篼部切口向下,枝萌芽向兩側。[2]各相鄰行間的母竹應頭尾掉換,交換位置,側枝朝向兩端,然后彎向上方。覆土5-6厘米。覆土后澆水,然后在苗床上蓋上塑料膜。

帶竹篼埋稈育苗:帶竹篼埋稈育苗與埋稈育苗方法類似。也是選擇竹叢邊緣1-2年生,地徑3-5厘米,隱芽飽滿,分枝低,無病蟲害的健壯母竹,在竹稈基部“螺絲釘”處切斷,保持竹篼與萌芽眼的完整,帶宿土5千克左右,削去竹梢,留13節(jié)左右。帶竹篼可以為昆明實心竹的枝條及側芽的萌發(fā)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埋竹篼所埋的溝要適當深一些,同時覆土也要比其他部位多一些,以免竹篼露出,其他均與埋稈育苗方法同。

主要價值

該竹竹筍味鮮美,竿作抬扛和各種農(nóng)具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