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胡世榮,男,1966年生,漢族,中共黨員,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9年6月東北師范大學化學系畢業(yè)。1996年9月到吉林大學化學系作訪問學者,2004年6月獲延邊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yè)碩士學位,2010年2月到廈門大學材料學院作訪問學者,2015年5月獲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有機化學專業(yè)博士學位?,F(xiàn)任閩南師范大學教務(wù)處副處長,校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福建省實驗室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期刊審稿人。
研究方向:碳納米功能材料及有機功能材料
主要從事碳量子點和石墨烯等復合材料修飾電極及其在電化學傳感器中的應(yīng)用;光致變色和熱敏可逆變色材料的制備及其在防偽油墨和涂料等方面的應(yīng)用;微膠囊制備、藥物包覆和緩釋研究;多功能環(huán)保涂料和油墨研究。主持2項國家質(zhì)量技術(shù)監(jiān)督局科技項目、1項福建省教育基金重點項目、3項福建省質(zhì)量技術(shù)監(jiān)督局科技項目、2項福建省教育基金項目、1項市科委科技開發(fā)項目的研究;參與多項國家、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發(fā)明專利6項,授權(quán)2項;發(fā)表50多篇學術(shù)研究論文,其中被SCI和EI收錄20多篇;
在教學方面,為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始終認真?zhèn)湔n,每一學期都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用最佳的方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先后承擔了《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高等有機化學》、《元素有機化學》、《有機波譜與結(jié)構(gòu)解析》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注意搜集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并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教學效果評價良好?!队袡C化學及實驗》被確定為漳州師范學院精品課程,《高校有機化學教學探討》榮獲漳州師院教改成果三等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等院校合編教材《有機化學》、《有機化學習題集》、《有機化學實驗》三部,教材及精品課程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2年由有機化學教研室共同編寫,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有機化學實驗》。
論文
1.Determination of Human Alpha-fetoprotein (AFP) by Solid Substrat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Enzyme-linked Immune Response Using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
Microchim Acta
, 2005,152(1-2):53-592.Determination of Trace Bismuth by Solid Substrat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Based on Anionic Polymeric Acryclic Acid Lead Particles Containing Luminescent Eosine Molecules.
SpectroscopyLetters
2006,39(4):387-2973.Determination of Trace Arsenic by Solid Substrate-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Catalyzed Reaction of HOOxidizing 9-Hydroxy-2,3,4,9-tetrahydro-1,10-Anthraquinone.
J.Chin.chem.,
2007,25(4):527-5304.Carbon dots and chitosan composite film based biosensor for the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
Analyst
.2013,138(18):5417-23.5.A sensitive and reliable dopamine biosensor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u@carbon dots-chitosan composite film.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4, 52:277-280.
6.2-羥基-4-氯-1-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及光致變色性研究.
感光科學與光化學
,2005,23(6):441-4467.苯氧基蒽醌光致變色機理探討.
感光科學與光化學
,2006,24(4):306-3118.在醋酸中用鋅粉還原蒽醌制備四種新化合物.
應(yīng)用化學
,2005,22(12):1381-13839.對羥基苯氧基蒽醌的合成與表征.
化學通報,2006,
69(11):861-86410.3-甲基-1,4-二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和光致變色性.
合成化學
,2005,13(5):501-50311.蒽醌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譜特性.
合成化學
, 2006,14(2):154-15612.二氫蒽醌的合成及熒光猝滅法測定痕量汞.
化學研究與應(yīng)用
,2006,18(8):969-97113.樹枝狀分子的合成與表征及在保濕劑和洗滌劑方面的應(yīng)用.
日用化學品科學
,2009,32(5):29-32.14.醋酸乙烯酯與丙烯酸酯共聚乳膠涂料的研制.
現(xiàn)代涂料與涂裝
,2008,11(6):19-2115.酶解法制備大豆多肽的工藝研究.
食品科學
,2008,29(10):187-19016.2-芳氧基-1,8-鄰苯二甲?;凉庵伦兩衔锏暮铣?
影像科學與光化學
,2009,(2):135-14017.菲咯啉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譜性質(zhì).
合成化學
,2009,(1):95-9618.3-甲基-1-苯氧基-9,10-蒽醌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光致變色性.
延邊大學學報
,2004,30(4):265-269著作
1.《有機化學學習題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ISBN 7-04-011982-X主編
2.《有機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ISBN 7-04-011979-X 副主編
3.《有機化學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ISBN 7-04-011981-1 編委
(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科研項目
1.21世紀中國高等學校農(nóng)林/醫(yī)藥類專業(yè)數(shù)理化基礎(chǔ)課程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2003-2005年,國家教育基金項目,項目編號:BIA010092-F07 ,參與者。
2.烯烴聚合反應(yīng)的金屬茂催化劑的合成1996-199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者。
3.蒽醌衍生物的合成、固體基質(zhì)室溫燐光光譜特性及其在環(huán)境中的分析應(yīng)用,2004-2006年,省教教育基金項目,項目編號: JB05005 ,主持人。
4.多功能環(huán)保涂料的產(chǎn)業(yè)化研究, 2005-2008 年,漳州市科委項目,主持人。
5.凝集素糖鏈親和吸附固體基質(zhì)室溫磷光法及其分析應(yīng)用, 2005-2008年,項目編號:D0510028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者。
6.高選擇性固體基質(zhì)室溫磷光法及其在生物和環(huán)境中產(chǎn)應(yīng)用,2005-2008年,項目編號:D0510027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者。
7.有機化學微型實驗在教學中的應(yīng)用,1996-1999年,校課題,主持人,獲院科研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