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in “臨界最小努力”主張發(fā)展中國家應努力使經濟達到一定水平,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tài),以取得長期的持續(xù)增長。理論要點:由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力量,即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壓低收入的力量兩組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努力。

正文

“臨界最小努力”理論(the theory of critical minimum effect)是美國經濟學家利本斯坦(Leibenstein)于1957年提出來的。這一理論的出發(fā)點是“貧困陷阱”,即“貧困惡性循環(huán)”和“低水平均衡陷阱”。

“臨界最小努力”主張發(fā)展中國家應努力使經濟達到一定水平,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tài),以取得長期的持續(xù)增長。不發(fā)達經濟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經濟發(fā)展的努力達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臨界規(guī)模,那就不能克服發(fā)展障礙,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tài)。為使一國經濟取得長期持續(xù)增長,就必須在一定時期受到大于臨界最小規(guī)模的增長刺激。

理論要點

理論要點:由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力量,即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壓低收入的力量兩組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努力。提高收入的力量決定于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資,壓低收入的力量決定于上一期的投資規(guī)模和人口增長速度。所以發(fā)展中國家要打破“惡性循環(huán)”跳出“陷阱”必須先使投資率足以使國民收入的增長超過人口的增長,從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顯的提高,即以“臨界最小努力”使國民經濟擺脫極度貧困的困境。

當壓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時,人均收入的增長會被人口的過快增長所抵消并退回到原來的“陷阱”中;只有當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壓低收入的力量時,人均收入才會大幅度提高,從而打破低收入穩(wěn)定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