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默的散文,和別的散文的最大區(qū)別,是他生命體驗中的苦難感和疼痛感,字里行間透露著他生命深處的一種蒼涼和哀傷。那種久居其中不覺苦的苦難,那種痛到極處不覺痛的疼痛。 《一棵樹的私語》審視與感悟死亡、關(guān)愛生命與自然、關(guān)注人的存在處境,以平視的目光去體察那些在生活里掙扎和抗?fàn)幍氖|蕓眾生,以充滿溫情的心靈去體味他們的酸甜苦辣,以“草根”的敏感和沖動,把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細膩描繪和展示了出來。在多維交織中編織起一個實在而又空靈的世界,可以視作作者的精神自傳,是他直面生命存在、感受心靈悸動、紓解精神郁結(jié)的生動記錄。 《一棵樹的私語》由簡默編著。

開本

16

ISBN

9787551001328

頁數(shù)

180頁

作者

簡默 齊浩然

出版日期

2012年3月1日

出版社

文心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nèi)容簡介

小小說是生活的濃縮,如雨后新荷凝聚的水滴,晶瑩剔透,折射著世界的每一縷陽光。簡默編著的《一棵樹的私語》提供一個精美的選本,讓你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進而提升個人的文學(xué)素養(yǎng)、寫作水平、審美水準(zhǔn)和人生品位,為自己的人生開辟一片廣闊的天地。

作者簡介

簡默,本名王忠,祖籍山東省費縣,20世紀70年代生于貴州省都勻市。當(dāng)過13年礦工。現(xiàn)為山東省棗莊市文聯(lián)創(chuàng)作室專業(yè)作家。200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寫詩,也寫小說、評論等,已發(fā)表三百余萬字。

近年主攻散文,作品散見于《中國作家》《人民文學(xué)》《人民日報》《中華散文》《山花》等報刊,多次名列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被廣泛收入各種選刊和年度精選,曾獲第四屆、第五屆全國煤礦文學(xué)“烏金獎”,第四屆冰心散文獎,山東省第二屆泰山文藝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獎)等。散文集《活在時光中的燈》入選中國作協(xié)“21世紀文學(xué)之星叢書”2009年卷。

圖書目錄

第一輯

穿過生命的眼睛

穿過生命的眼睛

去北山給父親送書

蟋蟀在第十八層歌唱

關(guān)于詩人

一個人的站臺

一個人的記憶

古風(fēng)

短思錄

一枚預(yù)言方向的鐵釘

挑刺兒

第二輯

一棵樹的私語

草木螢火

坐家聽鳥

懷念蛙鼓

蝴蝶之愛

車上有麥

一棵樹的私語

第三輯

時光架下的碎影

青春期

煤城詞典

第四輯 一爐玉米笑開了花

蓮子

辣椒

親親地瓜

手搟面

遙遠的糍粑

紅茶菌

包谷粑

鹽酸菜

一爐玉米笑開了花

文摘

穿過生命的目艮晴

老人臨窗端坐,環(huán)著雪白披肩,在讀《莊子》。那只喚做咪咪的大白貓?zhí)蠒?,偎依在她身旁,人定似的守望著她,仿佛是她形影相隨的親人。陽光像一把折扇,到了下午揚手收了收,一股腦兒地都涌向了西邊,漫入窗內(nèi)洗亮老人,她沐浴在了燦爛柔和的光影里。

這樣的秋日,是一杯下午茶,恰好適合邊飲邊讀《莊子》。我是這樣想的。

她沒有起身,由于腿腳不靈便。她將一天時光分成了兩部分:坐的和躺的。前者比后者多,一直到永遠。即使是坐,她也在讀和思,像現(xiàn)在。

我最先迎到了她的眼睛。從我放輕腳步進門,這雙眼睛就從書上收回,緩緩地抬起,柔柔地注視著我。我讀懂了它的歉意、關(guān)切、愛護……

我盡量放輕腳步,一步一步地走近她,坐在她桌旁的一張椅子上?,F(xiàn)在我離她如此近,僅僅隔著一杯茶,我隨時可以輕巧地端開它。這讓我能夠仔細地打量她:頭稍稍向后仰,發(fā)髻梳得一絲不茍,發(fā)絲不亂像仿宋字,嘴角俏皮地向上微翹,微笑漾在了那兒。最美的還是這雙眼睛。這是一雙真正的丹鳳眼,淺淺瞇起,明亮而清澈,像莊子的一點點秋水。我奇怪她有這樣的眼睛,在我的經(jīng)驗里,只有孩子才有類似的眼睛。上帝給了孩子一顆童心,讓他去觸摸善良,又給了他一雙眼睛,讓他去發(fā)現(xiàn)美好。這雙眼睛純凈閃亮,沒有一絲兒雜質(zhì),像草尖上的露珠,又像被雙眼皮夾住的黑葡萄,到了最黑的夜也同樣撲閃流轉(zhuǎn),像沒有皺紋的天空中一顆最亮的星星。而我印象中老人的眼睛是混濁模糊的,那里面儲滿了太多的記憶與經(jīng)驗,像一盤有聲有色的錄像帶,忠實記錄的是生活的情景,配以原汁原味的聲音。

一個人的老去,是從心和眼睛開始的。心,我們輕易看不見,它像果仁兒被包裹在了黑暗的殼里。但,眼睛可以。一個有著這樣一雙眼睛的人,她是不會老的,透過她的眼睛我從她的心得到了求證。是這雙眼睛,和它背后的心,讓老人年輕如小女孩,永遠。

我也渴望擁有一雙這樣的眼睛,因為我不想老。但借助別人的眼睛,我看到圓滑與世故浸染了我的眼睛,它們像硫酸腐蝕我的眼睛,讓它逐漸地混濁黯淡,流不出清亮的淚水。我悲哀地認識到自己正在一天天地變老,我在現(xiàn)實橫流中貪婪地取,吝嗇地舍。

老人平靜地說,我不喜歡名片。我一直注視著她,她說這話時眼睛灑脫地眨了眨,像是在強調(diào)。這雙眼睛閱盡滄桑,包括人和事,一個國家一百年的記憶都可以在這兒找得到。但她偏偏說到了一張紙片,一張可以隨意涂鴉傳遞假與空的紙片,誰能相信這雙眼睛容不下一張紙片呢?但,一張紙片有時就像一粒沙子,以尖銳的虛假揉痛了眼睛。

我要走了,在她溫柔地注視我吃完蛋糕以后。我吃得很慢,似乎有些害羞,還有些斯文,怕發(fā)出聲音似的,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想讓這雙眼睛多注視我一會兒,哪怕是一分一秒。我盡量慢慢地吃,她愛憐地盯著我,卻沒說話。我讀懂了她仿佛在說:慢慢吃,喝點水,別噎著了!

我盡量放輕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像來時一樣。我覺得背上有什么貼近了我,下意識地回過頭,天哪,她竟然在柔柔地注視著我,瞳孔像火焰最明亮的內(nèi)核,溫暖地照著我。我一步一回頭地望著她,與她對接著眼神,我似乎丟掉了面具似的圓滑,擺脫了陰影般的世故,一點一點地純凈和透明了起來。她仿佛覺察到了我的變化,似乎努力向上要拔起自己,肩頭聳了聳。我忍住了淚水,快步走了出去。

我們活著都是一個容器,老人也是。但她長長的一生盛滿了愛,任我們隨時在里面清潔內(nèi)心,洗滌靈魂。

因為,她堅信:“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她的容器就是這雙眼睛。

再見老人,她已經(jīng)在天堂默默注視我?guī)啄炅恕K呐鲆易哌M那個房間,有些凌亂而冷清,她靠在了東墻根兒,被定格在了一瞬間里,和那個在陽光下讀《莊子》的下午一模一樣。她女婿說,跟老人合個影吧。我站到了她身邊,被定格在了她的定格里,成為了永恒。

我又看到了這雙眼睛,還有微笑,我記憶的閘門一下子被提起了,滾滾涌出的是溫馨與思念,像洪峰一樣。

至此,我才認識到她的眼睛已經(jīng)穿過我的生命,貫串起了我的記憶與印象,像一縷亮晶晶的星光。

老人叫冰心,一個在愛中尋找、求索和收獲的人。

一個孩子和一個老人,在這穿過生命的眼睛中,偶然相遇又離別了,就像兩條短暫聚會后分手的線索,但卻搭起了一座虹橋,上有陽光與鳥語,下有流水與月光,都與愛有關(guān)。P2-4

序言

二十多年前,我在魯南一座小城讀高中,詩歌的狂飆同樣席卷了我所在的校園,各種各樣的詩歌涂著五顏六色的口紅,像是參加一場化裝舞會,爭先恐后地閃出自己的面孔、表情與聲音,在光怪陸離得近乎自戀與囈語的命名與號叫中,詩歌一路進入了狂歡的盛宴。就在這種亂花迷眼、草長鶯飛的盛唐景象中,我不可救藥地愛上了詩,并開始寫詩。

這樣不知不覺地走到2003年,有一天,我突然停下鐘擺似的慣性的腳步,扭頭回望自己那些分行的文字,它們仿佛從來不曾存在似的,跟我捉迷藏似的隱匿到了一張張白紙背后。它們看得見我,我卻望不到它們;它們發(fā)不出聲音,我卻聽得到自己內(nèi)心某些沙漏似的倒塌。我不僅前所未有地懷疑它們的終極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而且努力說服自己否定它們的存在,我失足陷入了一個“二律背反”的尷尬境地。我試圖繼續(xù)抬腿上路,一直向前走,但可怕的是,我發(fā)現(xiàn)已無路可走,我像被砌入了一間封閉而冷漠的鐵屋子,四周沒有一絲光亮,更沒有一縷空氣,我正在窒息中不是瘋掉,就是死掉。

這時我想擺脫慣性的推動,去尋找另一條道路,嘗試著集合那些同樣的文字不再分行列隊,而是肩并肩、手拉手、親密無間地一直排列延伸下去,我要做的僅僅是服從自己內(nèi)心的方向與原則,以別樣方式使用我們祖先的語言,讓內(nèi)心發(fā)出風(fēng)中樹葉一樣嘩啦啦的聲音。2003年,《中華散文》月刊主編劉會軍從一大堆自然來稿中發(fā)現(xiàn)了我的系列散文《聲音》,很快予以刊發(fā)。若干年后,我見到了會軍先生。這時他已經(jīng)連續(xù)發(fā)了我?guī)捉M散文。他對我說,初讀你的散文,就知道你是寫過詩的。這話讓我很是羞愧,我曾經(jīng)真的熱愛過詩歌,但我最終像可恥的甫志高一樣背叛了她。她卻不嫌棄我,不記恨我,時時處處地不忘拉我一把,讓我在散步似的散文中重新與她邂逅和擁抱,就像一對久別重逢的情人。

其實,細細想想,娓娓數(shù)數(shù),當(dāng)年許多如我一樣的“文青”,多少人是從愛詩而寫詩被詩啟蒙著走上文學(xué)之路的呢?又有多少人像蝌蚪一樣脫胎于詩然后找到適合自己的那片水域與陸地的呢?

我是一只翅膀沉重的笨鳥,從內(nèi)心和記憶的故鄉(xiāng)出發(fā),一路拍打著氣流氣喘吁吁地飛啊飛啊,漸漸尋找到了自己的敘事方式與書寫經(jīng)驗,我戲謔地歸之為一種“饒舌式”的寫作。但不管是回憶滄桑往事,刻畫底層人物,抑或追尋童年夢境,狀寫青春悸動,描摹故土風(fēng)情,探查世態(tài)人心,還是傾訴真摯情感,敘述紛紜場景,我都在直面和追求一種陽光似的真實。我理解這種真實是全方位的、有溫度的,既包括事件的真實,又包括人物的真實,當(dāng)然最主要的還是情感的真實。我是用左手攥筆為釬,右手掄起大錘狠狠地砸打,努力長驅(qū)直入心靈的巖層,深些,深些,再深些,穿透巖心,抵達最柔軟最熾熱的巖漿,提煉出濃縮鈾似的情與思。我在《醫(yī)院》、《生命凋零》中不厭其煩地重溫作為個體生命的父親臨終前的點滴細節(jié),在《底層》系列中寄托對形形色色弱勢群體的親近與關(guān)懷,在《篡改》中捕捉對掙扎在生活里的特殊人群的觀照與思索,在《K15路車》中反思與挽留一天天一片片地退出生活的鄉(xiāng)土……這些站在生活現(xiàn)場和記憶經(jīng)驗平臺上的文字,從我的內(nèi)心和血管中流淌出來后,有幸匯入了當(dāng)代散文的合唱中,被譽為“白描式中國浮世繪”。我不敢妄言它們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它們像一本書自有其命運,我只是在紙上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至于它們能夠走多遠.也不是我能夠想象與掌控的。它們一旦走向了讀者,就不只屬于我一個人了,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同謀與合作者,但我寄望于它們能夠像一枚枚永不生銹的鋼釘楔入讀者的心靈,讓他們堅硬地疼痛,柔軟地感動。

散文是一種最不能回避自己內(nèi)心,最呼喚真誠品質(zhì)的文體。它需要針鋒相對,需要一針見血,也需要刺刀見紅,飲血止渴。散文搦管飽蘸血液,在生命的長卷上信筆游走,淋漓潑灑鮮活而滾燙的底色與印記。散文的上游是根系似的血管,與隨時隨地等待流淌的水管無關(guān),恣肆奔涌的自然不是自來水和白開水。在一篇散文中,作者和與他有關(guān)的一切都無處藏身,他必須將自己的感受、情感毫無保留、毫不掩飾地全盤端給讀者,當(dāng)然這不等于去販賣與兜售“絕對隱私”之類。我強調(diào)的除了真實,還是真實。在散文世界中,真與偽、好與壞只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那就是看你的靈與肉是否與你的散文緊密相連,須臾不離;看你是否將別人的苦難煎熬成了自己的苦難,將別人的疼痛呻吟成了自己的疼痛。一句話,你是否在自己的文字里跟你的主人公調(diào)換了心,替他真實地活著,勇敢地抗?fàn)幹?。只有這樣,你的文字才會從一粒渺小的種子開始,深深地扎根在你的心靈深處,以你濃蔭密布的敘事方式與生長空間,覆蓋與漫漶你親愛的讀者。

人們習(xí)慣說,天機不可泄露。而在我看來,散文就是我當(dāng)下的天機,但它卻像一個無知和無畏的孩子,口無遮攔地泄露著我的情感和靈魂,關(guān)于我隱秘內(nèi)心盛開的每一朵卑微的小花,關(guān)于每一株狗尾巴草漣漪似的細微顫動,甚至關(guān)于我活著和活過的任何纖塵細埃,都可以在我的散文中找得到。

因為我信奉:散文要站在自身的傷痛上,跪拜自己的噴血口。

這是我無法回避的宿命,也是我不可推卸的使命。

當(dāng)下是一個泡沫漫溢、敵我不分的時代。我們的趣味和思想就像水分子里的氫和氧,很難徹底分開。每一個寫作者都有著無邊無際的野心,他以高潮迭起的狂歡與想象筑起了屏保似的疆域與王國,他安居高腳杯中坐杯觀天,對影自娛自樂,仿佛是真正的王.被虛擬的成群妻妾與臣民眾星捧月,但唯有偉大的讀者是清醒的,是不可愚弄的,是他們讓偉大的作品有了朝陽般噴薄分娩的可能。

更不幸的是,這個時代奴顏婢膝地俯首聽命于市場,比如電影聽命于票房,電視聽命于收視率,文學(xué)作品聽命于印數(shù)與版稅,人的內(nèi)心聽命于潮流與謊言,因此誰能夠昂起頭來,主宰自己的內(nèi)心,讓它聽命于自己,他將是健康的,強大的,甚至無敵的,就像悄然逝去的時光一樣。

包括我在內(nèi),一些人正努力面朝著這個方向,另一些人正努力背對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