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石河村,南鄰204國道500米處,北鄰膠濟鐵路,東鄰東石河村,西鄰阜安辦事處趙家園村。2005年,全村有人口1200人,土地1300余畝,其中耕地800余畝。

相傳建村于唐朝(年月不詳),李、宋二姓從云南遷來,李姓在石河西落戶立村,名西石河;宋姓在石河東北立村,名北石河。后以東西區(qū)分,此為西村。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前,全村靠天吃飯,天澇糧食減產,天旱顆粒不收,多數農民不夠吃不夠用。改革開放以后,開發(fā)區(qū)建設征用灘地,使該村有了經濟基礎。并因地制宜,挖砌了兩口方井,兩個大口井,解決了靠天吃飯的問題。帶領群眾大力發(fā)展高效農業(yè),反季節(jié)種植地膜覆蓋的花生、玉米、蔬菜等,使過去的畝產幾百元,發(fā)展到現在的畝產幾千元。農民得到了經濟實惠,又發(fā)展45個大棚蔬菜,每個大棚每年收入過萬元。為了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村統(tǒng)一劃分養(yǎng)殖區(qū),生豬每年出欄上千頭,養(yǎng)殖蛋雞14000多只,大大的提高了全村的經濟收入和人均收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發(fā)展經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大膽實施“筑巢引鳳”,投資40萬元在阜安工業(yè)園以東建設廠房,引進青島日進皮革有限公司、青島陀羅尼印刷制造公司、青島金東海工藝品公司等外資企業(yè),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05年,村里有外資企業(yè)2家,內資企業(yè)4家,各種商業(yè)店鋪20余家,全村私有大小運輸車輛50余輛,大型挖掘機3臺,壓路機1臺,雙橋自卸車10臺。全村經濟總收入700余萬元,人均收入6960元。

村莊建設

在改革開放以前,村民住房大多土坯房,小門小窗土地土墻,破爛不堪,參差不齊,人均住房不足8平方米。改革開放以后,土坯房逐步被磚石水泥結構的瓦房代替,注重村莊整體規(guī)劃,新建房屋都達到整齊統(tǒng)一,街道筆直寬闊。全村統(tǒng)一進行道路硬化、綠化、美化,每條大街都安裝了路燈,群眾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社會事業(yè)

建國前,人民群眾沒有文化,受舊社會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影響,群眾思想比較落后,為逐步擺脫愚昧落后的思想狀態(tài),村集體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辦園條件,學校從黑屋子土臺子變成寬敞明亮的教室,入托率、入學率均達到100%。建起村民文化大園,配備了文體娛樂設施,成立秧歌隊、老年人門球隊,各有各的活動場所,使老年人過上了幸福的晚年。從2000年開始,一切費稅村民免交,由村集體統(tǒng)一上繳。還為村中7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fā)放10元生活補助金。是膠州市四星級村莊,膠州市文明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