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全莊村是一個行政村,該村位于南榆林鄉(xiāng)西南20公里處,地處紫荊山山脈西部半山腰,注冊人口140戶443人,常住村150人左右。

中文名

保全莊村

地理位置

朔州市朔城區(qū)南榆林鄉(xiāng)

人口

443人

所屬地區(qū)

中國山西

行政級別:

隸屬:

南榆林鄉(xiāng)

車牌號碼:

晉F

地理環(huán)境

保全莊村

保全莊是原朔縣最早的抗日游擊根據(jù)地之一,因眾多革命志士在此得以保全性命而得名。該村位于南榆林鄉(xiāng)西南20公里處,地處紫荊山山脈西部半山腰,自然地理條件差。無水澆地、吃水困難、交通不便、大風侵襲等客觀因素導致經(jīng)濟文化等相對落后,人均年純收入不足一千元。全村現(xiàn)有糧食直補面積2935畝,其中小麥23畝、玉米660畝、谷子79.5畝,雜糧2172.5畝。目前,在冊人口140戶443人,常住村150人左右,以種植小雜糧為主,養(yǎng)羊、驢、牛等牲畜為輔。人均耕地近十畝,均為旱地,屬于典型的“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畝產(chǎn)量不足一百斤,每逢秋季常遭大風襲擊,谷、黍、高粱等作物被一掃而盡,大旱之年甚至顆粒無收,農(nóng)民增收增產(chǎn)困難。全村羊、驢、牛不足三百頭,以戶散養(yǎng),牲畜飲水困難,旱季時人畜爭水,養(yǎng)殖規(guī)模難以擴大。村民個個淳樸善良,但生活艱苦,居住條件差,勞動力短缺。一直以來,全村房屋以土石結構為主,多數(shù)房屋已幾十年、近百年,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歪曲變形,無A級房屋,90%以上屬于D級危房,在村人口以老人、婦女居多,和部分留守兒童,其中五保戶14戶,低保戶11戶,致使生活生產(chǎn)存在極大限制因素。今年,區(qū)、鄉(xiāng)兩級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以創(chuàng)先爭優(yōu)為契機,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村里新建了活動場所4間,硬化水泥路6公里,方便了村務工作,徹底扭轉了“無車無路、與世隔絕”的局面。目前,全村9名黨員(包括1名建國前老黨員),努力發(fā)揮黨員隊伍的帶頭作用,積極配合區(qū)、鄉(xiāng)、村各項工作,探索尋求本村發(fā)展思路,希望在“十二五”期間突破自然地理瓶頸,實現(xiàn)農(nóng)民增產(chǎn)增收。[1]

保全莊村與梁地村、野豬洼村、南磨石村、神武村、泉子溝村、沙洼村、蘆子壩村、徐村村、陳家窯村、西村村、南辛寨村、大蓮花村、正峪村、東梁洼村相鄰。

保全莊村附近有神武墓群、朔州崇福寺、馬邑博物館、朔州市漢墓博物館、血染狼村等旅游景點,有雁門苦蕎、五花營羊肉、片烤方肉、“小人參”地蘿菜、豌豆粥等特產(chǎn)。

旅游

景點

神武墓群

神武墓群位于朔城區(qū)南榆林鄉(xiāng)神武村周邊地區(qū),年代為漢代。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神武墓群被公布為朔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創(chuàng)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遼時曾作為林太師衙署,亦稱林衙院。遼統(tǒng)和年間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題額“崇福禪偉”,建筑壯麗?,F(xiàn)存山門及觀音、彌陀、地藏、文殊諸佛殿,并有藏經(jīng)閣、鐘鼓樓等。布局嚴謹,主次分明。藏經(jīng)閣位居殿前,為他處所罕見。彌陀寺,是規(guī)模較大的金代建筑。殿內(nèi)金代塑像壁畫保存完好。福州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峰南麓,距市區(qū)約8公里,該寺創(chuàng)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初名“崇福院”,建筑規(guī)模較小,后遭廢圮。

概況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區(qū)東街北側,是一處規(guī)模宏敞,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觀古樸、莊嚴,門前雄獅端坐,寺內(nèi),殿閣五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面積23400平方米。崇福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后又改為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崇福寺,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堂、地藏殿、三寶殿、彌陀殿、觀音閣等。寺內(nèi),金代建筑、塑像、壁畫保存完好,是一座歷史價值較高的古代寺廟。

彌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內(nèi)最大的殿堂,始建于金代熙宗皇統(tǒng)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歷史。彌陀殿高大寬敞,殿頂綠色琉璃剪邊,殿內(nèi)前檐隔扇、窗欞花典雅、精美,是中國現(xiàn)存的一處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壇上,有“西方三圣”坐像三尊,主像兩側,有脅待菩薩4軀,金剛兩尊。這些塑像皆為金代原作,塑法古樸、精美。殿壁,壁畫面積達340多平方米。壁畫描繪了佛教講經(jīng)說法的場面。

觀音殿,位于彌陀殿后,是崇福寺內(nèi)最后的一座殿堂。殿內(nèi)有塑像三尊中為觀音菩薩像,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為明代原作。

崇福寺,存有唐、宋、遼幾代石造雕像和不少出土文物,藝術價值極高。

值得一提的是,朔城區(qū)崇福寺內(nèi)有一座珍貴的寶塔——千佛塔?,F(xiàn)在,塔身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塔頂在崇福寺。

這座北魏千佛塔曾被日本掠奪,塔頂被愛國人士隱藏,日版戰(zhàn)敗后將其交還中國,被存于臺北歷史博物館,佛塔從此身首異處。

北魏曹天度千佛塔,它至今也兩岸分存。石塔原存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qū)崇福寺彌陀殿內(nèi),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系北魏天安元年(466)宮內(nèi)小臣曹天度為亡父穎寧、亡子玄明在平城(今大同)所造。 關于此塔,奧地利格拉茲大學藝術史學院海因里希·格哈德·弗蘭茲教授曾這樣評價:“它對我們研究中國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薄∪欢?,它的命運也多舛。1937年9月,日本侵略軍占領朔縣后,發(fā)現(xiàn)了這座石塔,欲將其掠走。裝箱時,被當?shù)乩习傩瞻l(fā)現(xiàn),冒著生命危險將塔剎藏匿起來,但塔座和塔身還是被日軍掠走了。后來,塔剎交還給了崇福寺文管所,留在朔州。而塔座和塔身,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交還我國,后被運往臺灣,現(xiàn)存臺北歷史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北魏曹天度石塔身首分離,已有70余年,所幸保存完好。已故史學家史樹青先生曾說:“從這一石塔的曲折經(jīng)歷,我們可以看出祖國近代歷史的一個側面,塔身在臺灣,塔頂在山西,身頂異處,不能璧合,實在是一件憾事?!薄∑鋵?,類似的分離,還有許多。它們共同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悲歡離合,令人唏噓?!?在談《富春山居圖》時說:“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我們也期盼北魏曹天度石塔這一國之瑰寶,能有身首復位、重現(xiàn)真身的那一天,期盼本是同根生的文脈早日相融、接續(xù)。[2]

朔州市漢墓博物館

朔州市漢墓博物館成立于1999年8月,2008年朔州市委、市政府,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1億元,在朔州市振華西街人民公園西側,新建了朔州市博物館,博物館占地面積50畝,總建筑面積19800平方米。主體建筑呈圓柱體型,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一層為公共共用空間,二層、三層為展廳。其立面形象氣勢恢宏,寓意為滾滾前進的歷史車輪,美觀大方,簡潔明快,富有時代氣息。

博物館共設有4個大型展廳,總面積3456平方米,其中,基本陳列1層兩廳,既《朔州古代文明》大型展覽,位于三樓。展呈面積為1696平方米,展線長約為820米,共投資1260萬元。其內(nèi)容共分六個單元:第一單元為“史前文明”;第二單元為“烽火迭起”;第三單元為“名人輩出”;第四單元為“營造創(chuàng)奇”;第五單元為“精品薈萃”;第六單元為“邊塞要地”。展覽遴選了以著名的“峙峪人”文化;戰(zhàn)國的“宋子”三孔布幣;漢代的“雁魚燈”;遼代的“佛宮寺應縣木塔”和金代的“崇福寺彌陀殿”、“凈土寺大雄寶殿”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文物精品。共展出各類精品文物572件(組),各種文字、圖片、圖表731幅,各種人物畫像、雕塑、硅膠像57件,大型繪畫和場景13組,古建筑模型2座,運用大型幻影成像、360度全息影像、觸摸屏、數(shù)字放映燈、幻燈、投影等聲、光、電高科技手段,以點代面,以物代史,充分展示了朔州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以及朔州在中國歷史文化當中所占的獨特地位。其中珍貴文物如:雁魚燈、宋子三孔布幣、石鏃(石箭頭)等,曾赴日本、意大利展出,真品已收藏于國家博物館。二樓為朔州現(xiàn)代工業(yè)發(fā)展展示中心,共1層兩廳,展呈面積為1696平方米,展線長約為820米。主要展示近年來朔州市經(jīng)濟發(fā)展概況,展廳分設:“煤炭工業(yè)”、“電力生產(chǎn)行業(yè)”、“循環(huán)經(jīng)濟”、“沿金產(chǎn)業(y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造業(yè)”、“醫(yī)藥產(chǎn)業(yè)”、“裝備制造產(chǎn)業(yè)”、“乳品制造業(yè)”、“陶瓷制品制造業(yè)”、“特色食品產(chǎn)業(yè)”十個板塊。一層大廳以綜合臨時展覽和各類公共服務等項目為主,于2014年11月27日正式開館并向社會全面實行免費開放服務。

博物館藏品主要是通過全市調(diào)撥和考古發(fā)掘等方式獲得,館藏文物總數(shù)約21300件(套),主要為青銅器、瓷器、陶器、玉器、書畫、古錢幣等。其中一級文物約15件,二級文物約157件,三級文物約300件。博物館建有約1280平方米的文物庫房,配置設施有監(jiān)控、防盜、門禁、電子巡更等安全技術防范系統(tǒng)。庫房內(nèi)根據(jù)不同藏品,配有不同文物儲藏設備,達到恒溫、恒濕等要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