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它由劉易的父親、全國首屆科學大會獲獎?wù)邉喼壬?/p>
創(chuàng)辦
除了父親留下的1萬多冊圖書,劉易靠著微薄的退休金、拆遷補助和兒女的幫助,籌資20多萬元,歷時近3年,于2008年建起這座圖書館,收藏圖書、雜志達3萬余冊。[1]
劉易說,創(chuàng)辦圖書館初始花費個人存款40萬元人民幣,每年維持圖書館運作需4至5萬元。
日常
圖書館開館至今,不僅得到社會人士的捐贈,大學生和社會工作者也加入義工服務(wù)行列。義工歐陽云飛說,感動于老人的無私奉獻和堅守的精神,打動讀者的不僅僅是免費的圖書,更是一種愛心的傳遞。
每天下午四點半,劉易都會來到少年兒童閱覽室清點圖書?!巴尥迋凂R上要放學了,他們每天都會來這里做作業(yè)。”圖書館免費開放為周邊打工人員的子女創(chuàng)造了一處學習環(huán)境。[2]
就讀于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的劉錦華是綠云書庵的志愿者,每逢周末,劉錦華就和同學相約來到“綠云書庵”,幫老人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瑣事。久而久之,劉錦華和伙伴們都成了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書庵里的每個讀者、每本書籍,都已經(jīng)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71歲的退休干部馬向陽是綠云書庵的老讀者了,從2008年書庵開門的那天,他就常常來書庵讀書,而如今他要來一趟書庵讀書卻不是一件容易事兒。在花園小區(qū)的臨時圖書放置點,他對記者說:“以前的書庵,地理位置很好,交通方便,地勢平坦。非常適合我們老年讀者來閱讀?,F(xiàn)在來這里看書卻成了一件奢侈事兒,首先臨時安放的地點互相離得很遠,其次又在樓上,上下也不方便。有的圖書在這邊,有的在那邊,讀書要幾頭跑,很不方便。所以希望相關(guān)部門能重視,有愛心人士提供場地,讓綠云書庵完整起來?!?/p>
同樣在書庵讀書的一位讀者盧先生告訴記者,現(xiàn)代城市人的閱讀率都太低,而綠云書庵的存在則為很多人提供了讀書的機會。但是搬遷卻讓綠云書庵沒有了完整的“家”,也讓他們這些老讀者非常痛心和郁悶,因此他也希望能有相關(guān)部門提供場地,讓綠云書庵重新開門迎客。
2013年8月29日,綠云書庵遭遇第一次強拆。那天,一眨眼的功夫,推土機開到了大門前。書庫的墻體“轟隆”一聲就凹進去了。
從那天開始,為了保衛(wèi)傾盡心血的綠云書庵,劉易不顧年邁,把家安在了書院。除了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擋拆遷,他沒有更好的辦法。
2013年9月2日,一放學,時翔宇還像往常一樣蹦蹦跳跳跑去圖書館。但立刻有建筑工人攔住了他。時翔宇和平時一道讀書的小伙伴守了半天,看到劉易爺爺走出來,一下子圍了過去:“爺爺,工地上的人不讓我們進圖書館,那我們到哪兒去看書、寫作業(yè)啊?”
“兒子好不容易養(yǎng)成了看書的好習慣,不能斷?!崩钛┰?0元錢在甘肅省圖書館給兒子辦了張借書卡。但時翔宇怎么也不進省圖的大門,而拿出之前在綠云書庵借的故事書,坐在圖書館外的臺階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孩子和綠云書庵有感情了。”李雪流了淚。[3]
綠云書庵遭遇了大大小小10次強拆:被掩埋掉的幾千冊圖書,持續(xù)一年的斷水,不間斷的停電,離奇的火災和盜竊案,甚至人身威脅。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門口兩個年代久遠的石獅子也不翼而飛。
劉易覺得那是他最難熬的日子?!耙槐犙劬偷眉傧胱约菏莻€戰(zhàn)士,拼命為自己的書院討個說法”。
在這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書院保衛(wèi)戰(zhàn)中,劉易并不是一個人。許多高校的志愿者紛紛來陪劉易,周圍的居民也默默地支援圖書館。斷水后,好心人悄悄送來水。需要打掃圖書館的時候,大學生們也會不約而同趕來幫忙。
直到堅持到被拆遷的最后一刻,綠云書庵依舊堅持每天正常開放。下午放學,這里異常熱鬧。小學生、高中生,甚至大學生都會來這里寫作業(yè)、查資料。

綠云書庵
曾經(jīng)在蘭州市天水北路沿街的一條狹長巷道里的綠云書庵,10月21日終于有了新家,創(chuàng)辦者劉亞之先生的兒子劉易將這所公益民間圖書館安置在了皋蘭山林場上。而為了感恩父親的培養(yǎng),同時也為紀念父親所獲的殊榮,劉易將新遷址的這片林場命名為勁松獎造林場。據(jù)了解,自圖書館建成后6年的時間里,受到了各個階層市民的喜愛,全國20多個省市的愛心讀者為綠云書庵捐獻了近10萬冊圖書。除此之外,劉易每年都會自費購置一些有閱讀價值的書籍,放在圖書館 里供人閱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