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作者熊春錦。本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立足于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對夏季各節(jié)氣的節(jié)氣內涵、天文歷法、修身明德、治事養(yǎng)生、民俗諺語以及重大傳統節(jié)日等文化內容進行系統研究闡述的學術專著;屬于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系列書籍之一。本書內容理論結合實際,深入淺出,圖文并茂。

中文名

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

ISBN

9787511730510

出版地

北京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

熊春錦

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系列書籍,其基礎是熊春錦先生自2013年冬至到2015年古清明(即現代的谷雨節(jié)氣)期間,所作的30余次講座。在將講課錄音整理編纂成這一系列書籍時,以四時之春、夏、秋、冬進行分冊,并將共性內容歸輯為一本《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要略》,一共五本書。

古人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jié)氣稱為“四立”,可見四時的概念與節(jié)氣密不可分。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國的中原地區(qū),四季分明,景象各異,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中國古人的智慧就在于不僅僅研究表面的現象,而且還要探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且按照“內取諸身,外證諸物”的路徑,通過內外一致的研究來確認節(jié)氣的時間節(jié)點。天地之間的陽炁(氣)從冬至開始萌發(fā)生成后,并不具備生發(fā)萬物的條件,需要經過冬至、小寒到大寒三個節(jié)氣的積蓄,方能達到一個變化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是立春。從立春開始,五運六炁(氣)中的仁德木炁能量開始廣為輸布,帶來萬物新一輪的生、長、收、成過程。就像人們習慣于從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開始記錄他的一生,以四時來為本系列書籍分冊,符合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特點,也是為了便于現代的讀者把握和應用。

《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要略》主要講解了節(jié)氣修身文化的系統觀和基礎知識,其中包括節(jié)氣文化的誕生與傳承,易理在節(jié)氣修身文化中的應用,修身求真的系統觀、重點領域、主要概念、基礎方法以及節(jié)氣養(yǎng)生的重要原則等;四時之春、夏、秋、冬,每一節(jié)氣都分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養(yǎng)生篇”、“民俗篇”四部分,在節(jié)氣期間有重大傳統節(jié)日的,則在“民俗篇”之后,增加節(jié)日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點,而以文化將其融貫成為一個整體。

“文化篇”首先從尋根探源入手,通過對每個節(jié)氣名稱的咬文嚼字、天文和物候現象的介紹分析,來揭示節(jié)氣的特征和能量運動規(guī)律及其對人類養(yǎng)生、治事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理清歷史上節(jié)氣名稱和排序變化的脈絡,為一些被錯誤改變名稱和位置的節(jié)氣正名正位,以使人們能夠按照正確的時序調整自己的行為。

“修身篇”將農事與修身進行對照,將身內之“國”與身外之自然界進行辟喻,詳細講解了每個節(jié)氣的五運六炁(氣)特點和修身的重點領域以及方法要領。

“治事養(yǎng)生篇”重點梳理了古人總結出的每個節(jié)氣里居家、出行、辦事的準則性內容。人不能脫離天地而存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經絡竅穴等機能活動,無一不受節(jié)氣變化的影響。只有不違天時,順道而行,才能保證有好運相伴?!饵S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痹陴B(yǎng)生方面,本書總結了每個節(jié)氣的養(yǎng)生要點,介紹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節(jié)氣養(yǎng)生方法,并結合現代營養(yǎng)學知識,講解了節(jié)氣飲食知識,附以特色養(yǎng)生食譜。

“民俗篇”匯集了全國各地二十四節(jié)氣里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動和節(jié)氣諺語。自古以來,人們根據節(jié)氣來治人事天,形成了傳統民俗活動,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特點。本書除了介紹民俗活動的特點,還簡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動的文化內涵。

節(jié)日部分,主要對重大傳統節(jié)日的來源和本義進行尋根探源,重點闡述節(jié)日特殊時空度數中所蘊藏的修身內涵,并介紹了相關的養(yǎng)生和民俗知識。

春、夏、秋、冬四時,各有其整體性特點,同時每一個季節(jié)內的六個節(jié)氣,又各有其不同特征。從全年來看,四時又構成了年度周期律的穩(wěn)定性。掌握的關鍵,是要在四時的系統中了解每一個節(jié)氣的運氣變化、修身重點、治事要點;進而掌握這種變化是如何在四時之中進行更大變化的;再回歸到年度周期律這個大系統上,掌握一年中諸項的完整變化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上升到更大的系統中,在年與年之間,甚至更廣闊的時空系統中,去進行研究、探索和實踐天人合一。

夏季是年度周期律“四時”中的第二時,包括年度周期律中空間之度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jié)氣,橫跨農歷四月、五月與六月等三個月度與時間之數。夏三月傍晚時分斗柄的指向,《淮南子》《太平御覽》《遵生八箋》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即:

斗指巽,為立夏。

斗指巳,為小滿。

斗指丙,為芒種。

斗指午,為夏至。

斗指丁,為小暑。

斗指未,為大暑。

進入夏季以后,在天地陰陽能量的升與降方面,天德運用五運模型中第一運的仁德木能量的過程完全結束,天道能量的輸布開始進入到五運中的第二運,也就是禮德火炁的峰值期,以及信德土炁階段。

在治事和養(yǎng)生方面,《攝生消息論》中對人們在火德運行期間的修心和養(yǎng)生提出了規(guī)范:

“《黃庭經》曰:心部之宅蓮含花,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適寒熱榮衛(wèi)和,丹錦緋囊披玉羅。其聲徵,其臭焦,故人有不暢事,心即焦躁。心氣通則知五味,心病則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也。其性禮,其情樂。

人年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心脈出于中沖,生之本,神之處也,主明運用。心合于脈,其榮色也,血脈虛少,不能于臟腑者,心先死也。

心合辰之巳午,外應南岳(鼻子上方),上通熒惑之精。故心風者,舌縮不能言也。血壅者,心驚也;舌無味者,心虛也;善忘者,心神離也;重語者,心亂也;多悲者,心傷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面青黑者,心氣冷也;容色鮮好,紅活有光,心無病也。肺邪入心則多言。心通微,心有疾,當用呵,呵者,出心之邪氣也。

故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則含忠履孝,輔義安仁,定息火熾,澄和心神。外絕聲色,內薄滋味,可以居高朗,遠眺望,早臥早起,無厭于日,順于正陽,以消暑氣。逆之則腎心相爭,水火相克,火病由此而作矣?!?/p>

譯文:

“《黃庭經》說:心臟是心神的宅舍,它的外表好像一朵含苞未放的蓮花,下面是心神丹元童子的居所,心主理人體的寒熱調理、營養(yǎng)攝入及全身和諧,它的顏色有若朱紅色的錦囊被素色的薄紗包裹著。在五聲中屬徵,在五臭中屬焦,所以人遇上不順暢的事情,身心就會表現出焦躁。心氣通順就能辨別五味,心有病,舌就焦卷而變短,也分不出五味來。心在五德中屬禮,在五情中屬樂。

到了六十歲,心氣開始衰弱,說話容易錯亂和健忘。心脈能量從中沖產生,是生命的根本,也是神所在的地方,主理人體的光明與生命活動。心氣與血脈相合,能使人的容色光澤鮮亮,血脈虛少,不能供應臟腑的人,說明心已先衰弱了。

在時辰上,心對應的是巳、午,在外對應的是額頭,與天上的火星之精相通。所以心有風邪的人,舌收縮而不能言語。血堵塞的,就表現為心驚;舌沒有味覺的人,是因為心氣已經衰弱了;健忘的人,是因為心神已經相離了;語言重復顛倒的人,心氣已經亂了;容易傷感的人,心有損傷;喜歡吃苦味食物的人,是因為心虛不足;臉色青黑的人,是因為心氣已經虛寒了;臉色鮮艷紅潤、靈活而有光澤,說明心沒有病。肺的病邪進入心,就表現為話多。心能通達四方幽微,心有病,就應用‘呵’字音吐納治療,‘呵’音可以把心里的病邪排出去。

所以在夏季三個月,要想使精神安定,就應表現出更多的忠孝之心,輔助正義,安靜而又仁愛,穩(wěn)定呼吸平息燥火,澄清和暢心神。遠離外界的聲色之樂,飲食上少吃肥甘厚味,可以到高處居住,眺望遠方,早睡早起,增加日照,順應夏季正陽之勢,以消除暑氣。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其結果則會使腎和心相對抗,水火相克,火病就會由此而產生?!?/p>

《攝生消息論》中的這段文字,提示得非常詳盡。作為修身明德養(yǎng)生者,在夏天這三個月,應當把精炁(氣)神的“神”調適到清靜的狀態(tài)。通過培養(yǎng)忠孝的品格、品質、品行,輔義安仁,使呼吸始終保持較為均勻的狀態(tài),心火不會過度地燃燒,從而澄和心神;還要外絕聲色的干擾,飲食清淡而拒絕肥膩;還可以去登高開闊眼界,以及早睡早起等,總之要順應夏季的正陽之氣。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夏三月調攝總類》:

“《禮記》曰:‘南方曰夏,夏之為言假也,養(yǎng)之長之,假之仁也。’《太元經》曰:‘夏者,物之修長也?!偈嬖唬骸栭L居大夏,以生育萬物。’《淮南子》曰:‘夏為衡,衡以平物,使之均也?!稘h律志》曰:“南者,任也,陽氣于時任養(yǎng)萬物,故君子當因時節(jié)宣調攝,以衛(wèi)其生?!?/p>

《禮記》說:“南方在四時中對應夏季,是說夏有假借的意思,萬物滋養(yǎng)生長是借用大自然的仁德能量而運行的?!薄短洝氛f:“夏季是萬物已生長完全的季節(jié)。”董仲舒說:“夏季陽氣充足,用來生化育養(yǎng)萬物?!薄痘茨献印氛f:“夏季猶如一桿秤,是一個平衡的季節(jié),使自然萬物和生態(tài)平衡、均勻。”[參考《遵生八箋》,人民衛(wèi)生出版2016年版。]這段文字都是圍繞著把握四時的空間之度而言的,尤其是《漢律志》中的這段話,提示了順應四時五行能量消長規(guī)律的重要原則,需要全面、深刻、系統地理解和應用?;鸬露Y旺于南方,在立夏之際勢能非常強大,達到為王的狀態(tài)?;鸬履芰康恼w運行規(guī)律是立夏后火相,夏至后火旺,立秋后火休,所以需要按照這個規(guī)律,正確把握與順應火德能量的升降。當通過修身完成了體內相應的變化,就可以擺脫這個規(guī)律的制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為了達成這一修身的良好結果,對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能量的消長,都要能夠正確把握。在它們長的時候順著它長,而在它休、廢、囚、死、歿的時候,都需反其道而行之,不動不耗,如此才能保障自己最終達到夏季修身養(yǎng)生的目的。

那么,在夏季具體應該怎么做,來落實“正善治”的養(yǎng)生呢?《攝生消息論》中對此也有詳細的講解:

“夏三月屬火,主于長養(yǎng)。心氣火旺,味屬苦?;鹉芸私?,金屬肺,肺主辛,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yǎng)肺。心氣當呵以疏之,噓以順之。三伏內,腹中常冷,特忌下利,恐泄陰氣,故不宜針灸,惟宜發(fā)汗。夏至后,夜半一陰生,宜服熱物,兼服補腎湯藥。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陰氣,食此凝滯之物,多為癥塊。若患冷氣痰火之人,切宜忌之,老人尤當慎護。平居檐下、過廊、巷堂、破窗皆不可納涼,此等所在雖涼,賊風中人最暴。惟宜虛堂凈室,水亭木陰,潔凈空敞之處,自然清涼。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每日宜進溫補平順丸散。飲食溫暖,不令大飽,常常進之。宜桂湯、豆蔻熟水,其于肥膩當戒。不得于星月下露臥兼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一時雖快,風入腠理,其患最深?!?/p>

這段話是說,夏季三個月,在五行中對應火德能量,主長養(yǎng)。心火氣旺,在五味中屬苦?;鹉芸私?,金在五臟中對應肺,肺在五味中屬辛。夏季安排飲食的味道,適宜減少苦味食物而增加辛辣味食品來達到調養(yǎng)肺臟的目的。心氣應當用“呵”字呼吸法來疏導,用“噓”字法使之調伏順暢。三伏天內,腹中帶冷常易受涼,特別忌諱泄痢疾病,因為有泄失陰氣的弊端,所以不宜用針灸治療,只適宜發(fā)汗治療。夏至以后的夜半,陰氣開始回升,適宜服溫熱飲食,兼服補腎湯藥。夏季人體火氣旺盛而腎氣不足,即使天氣很熱也不宜冷食,吃過水面或涼面、飲冰雪蜜水、涼粉、冷粥等陰寒食品,若食用過多,再加受涼,必然引起上吐下泄的疾病。不要貪吃生冷瓜果茄菜,因為夏至后腹中陰氣漸生積聚,若再食用這些陰寒凝滯的食物,就容易引起痰飲積聚的病癥。如果患有冷氣痰火的人,宜忌食避開這些食物,老年人尤其應當謹慎護養(yǎng)。不要圖一時痛快,在屋檐下、走廊、穿堂、破窗邊等有過堂風、過廊風的地方乘涼,這些地方雖然涼快,但被虛邪賊風所傷最為厲害。只適宜在空闊干凈的廳堂、水邊涼亭、樹蔭之下、清潔空曠的地方,自然清靜涼爽,更適合調整呼吸氣息,凈化心靈,猶如冰雪常在心中一樣,天氣炎熱的感覺在心中會稍加緩解。不能因為天氣炎熱而心中煩躁,這樣會使人感覺更熱。每天適宜服溫補平順的丸藥散劑。飲食宜溫熱,不要吃得太飽,可少食多餐。適宜喝桂湯、豆蔻熟水。但是肉類、高脂肪的東西、肥甘厚味的食物在夏季都要禁戒。不要在星光月光下裸露而臥及大小便,或睡著后繼續(xù)扇風納涼,這樣雖然一時爽快,但風邪容易乘此侵襲人體肌膚腠理,病患會十分深重。[參考《遵生八箋》,人民衛(wèi)生出版2016年版。]

現在很多人,夏天時候喜歡對著風扇吹半晚或整晚,其實這樣很容易讓風透腠理然后進入骨髓,藏于大腸以及雙腋的“黑風洞”之內而傷風,時機一到會全部爆發(fā)成為嚴重的疾病。

“貪涼兼汗身當風而臥,多風痹,手足不仁,語言蹇澀,四肢癱瘓。雖不人人如此,亦有當時中者,亦有不便中者,其說何也?逢年歲方壯,遇月之滿,得時之和,即幸而免,至后還發(fā)。若遇年力衰邁,值月之空,失時之和,無不中者。頭為諸陽之總,尤不可風,臥處宜密防小隙微孔,以傷其腦戶?!?/p>

睡眠之中,哪怕是一丁點小孔透過來的風,其殺傷力都非常強大,都有可能傷及自己的腦戶,為晚年種下顱腦部疾病隱患。

“夏三月,每日梳頭一二百下,不得梳著頭皮,當在無風處梳之,自然去風明目矣?!?/p>

因此,在夏天很關鍵的一個養(yǎng)生方法就是經常梳動自己的頭發(fā),每天梳一二百下,梳頭時不要讓梳子碰到頭皮,用頭發(fā)根來透出氣,使體內的風得以散發(fā)。而且梳頭時要在無風的地方進行,使體內的風寒暑濕能夠隨之而瀉,達到祛風明目的效果。

《養(yǎng)生論》曰:“夏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成實,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發(fā)痎瘧,奉收者少,冬至病重?!庇衷唬骸跋臍鉄?,當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熱也。禁飲溫湯,禁食過飽,禁濕地臥并穿濕衣。”

這里是引用《養(yǎng)生論》中的內容,提醒人們,夏季繁茂秀美,天地陰陽二氣相交,萬物開花結果,變得豐盛充實。人應晚睡早起,白天不要有倦怠情緒。保持心情平靜,不要發(fā)怒,使花朵結成果實,使人體氣機得到宣泄而舒暢。這是順應夏季的時令,符合養(yǎng)生長壽的規(guī)律。如果違背了這種規(guī)律,就會損傷心臟或造成功能性傷損,夏傷于暑,秋為痎瘧,到了秋季容易發(fā)生二日一發(fā)的瘧疾,由于夏季長養(yǎng)之氣儲備不足,不能供奉秋天之故,到了冬天疾病就會加重。而且,夏天天氣熱,適宜吃豆類來清火,不能總吃熱性的食物。不要喝溫湯,不要吃得太飽,不要在潮濕的地方睡覺和穿濕衣服。

總之,獲得健康的最好方法就是順應自然的消長,使體內不受邪氣的影響。

作者簡介

熊春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現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業(yè)模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教育部戰(zhàn)略研究培育基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開放經濟與國際科技合作戰(zhàn)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國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總顧問。2009年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授予“中華國學公益形象大使”稱號。2014年,先后被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等機構主辦的第十一屆教育家大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2014中國教育家年會授予“教育創(chuàng)新先進個人”和“2014年度中國教育領袖人物”榮譽稱號。

主要著作:帛書《老子·德道經(熊春錦校注)》、帛書《黃帝四經九宮版》(注音版)、簡帛《五行經》釋解、《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智》、《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禮》、《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要略》、《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四時之春》、《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中華傳統節(jié)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東方治理學》、《中華國學道德根》、《國學道德經典導讀》、《道德復興論修身》、《道德教育貴修身》、《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醫(yī)學》、《太極修身》、《幼兒教育概論》等專著,以及《黃帝四經·道法》、《道德經老子思想在當代DVD》、《五德益智養(yǎng)生》等音像作品。

主編著作:《德道行天下》(叢書)、《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上下冊)、《小篆入門指導》、《小學經典讀本6+1》、《德慧智經典誦讀操作指導手冊》、《德慧智教育輔導答疑匯編》、《中華德慧智教育-方法與實例匯編》、《中華德慧智教育·國學經典讀本》、《中華德慧智經典楷篆對照本》,《慧性圖文畫冊》、《幼兒經典誦讀教師用書》、《幼兒徒手操I》、《甲骨文慧畫·詩詞篇》、《中醫(yī)藥文化與健康》中華德慧智教育經典讀本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