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青銅食器。

所屬年代

商朝

注音

獸面紋銅鬲? shòu? miàn? wén? tóng? gé

基本信息

商 高23.2厘米 口徑15.3厘米

傳1944年安徽省阜南縣月牙河出土

詳細(xì)信息

獸面紋銅鬲(lì,音歷),圓口外卷,直頸窄肩,分襠,錐形空足??谘刂脤ΨQ的弓形耳,一耳與一足對應(yīng),應(yīng)是沿襲商代早期的作法。頸飾變形夔紋。腹飾扉棱三道,與足對應(yīng)。并以扉棱為中軸,構(gòu)成三組獸面紋。

關(guān)鍵詞

古代食器?!?雅?釋器?》謂鼎“款足謂之鬲”;《?漢書?郊祀志?》謂鼎“空足曰鬲”。可見鬲的形狀是似鼎而空足。銅鬲最初仿新石器時(shí)代陶鬲制成,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gè)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時(shí)期。商前期的鬲多無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兩個(gè)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以高領(lǐng)、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扉棱。西周時(shí)還有方鬲,體為長方形,下部有門可以開合,門內(nèi)可放入木炭。

獸面紋銅鬲.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