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山因為在古縣城的南面,因而它實際也成了縣衙的案山。鄭一初(1476—1513)字朝朔,號紫坡,仙橋籃兜村人,官至監(jiān)察御史。今天,紫坡臺雖早已湮沒,但在紫陌山的南面,一座以“紫陌之陽”取

介紹

位于廣東揭陽市區(qū)南郊,亦名鳥木山或筆架山,風(fēng)景秀麗,古跡繁多,早在宋代,就被許多名人視為風(fēng)水寶地被列為揭陽古八景之“紫陌春晴”。

紫陌山距榕城南面近6公里,與仙橋山隔河相對,山高50米。昔時山上遍植桃李,山坡有僧寺、書軒。每當(dāng)春晴,山明水秀,桃李吐艷,景色迷人。傳明嘉靖御史鄭一初曾在此讀書及聚徒講學(xué)。清康熙二十三年文人鄭濂曾作《紫陌春晴》詩:"春郊晴望日遲遲,立馬褰帷問俗宜,初綠小橋楊葉短,新紅古院杏花垂,幾村雞犬疏籬隔,十畝原田薄霧滋,處處枝頭啼布谷,但教深耨起瘡痍。"庠生卓伯先也作有"獨(dú)乘煙艇過前溪,一片春陂路不迷,芳草未銷辭客夢,乳鶯初傍酒人啼"的吟詠。

基本內(nèi)容

紫陌山因為在古縣城的南面,因而它實際也成了縣衙的案山。古人崇尚地理,縣衙的案山既然是一座“筆架”,加之“黃岐北峙,紫陌南矗,雙溪環(huán)帶邑治,攸域惟下,流之尚夷”,因而“形家謂宜增建浮圖,以壯一方之勝”,不然的話“恐元?dú)庵焕m(xù)”。也就是說,縣衙既有“筆架”,必然要有“筆”與之相配套方能增其形勝,鎮(zhèn)聚靈氣。明天啟七年(1627),知縣馮元飆與邑賢郭之奇、黃奇遇等倡議在漁湖龜山之上興建涵元塔。崇禎十三年(1640),建成之后的涵元塔有如“筆題閶闔千牛斗”,“儼如椽筆卓城東”,揭陽也因之真正既有“筆”又有“架”,“筆”“架”相輝,揭邑隨之人文鼎盛,英才輩出。首先在涵元塔倡建的次年即崇禎元年(1628),揭陽的郭之奇、黃奇遇、宋兆倫、辜朝薦(雖為海陽人,但在揭陽投考)便同榜考中進(jìn)士,被譽(yù)為“戊辰四俊”,隨后又有許國佐、羅萬杰分別于崇禎四年和七年考取進(jìn)士;建塔之后,揭陽更涌現(xiàn)了林德庸、鄭大進(jìn)、楊鐘岳、許登庸、林德欽、陳詩正等一大批文才武將,他們或狀元,或進(jìn)士,或舉人。黃奇遇在《涵元塔記》中稱:“金輪著地,玉柱擎天,千秋萬撰,揭?guī)X鐘祥,風(fēng)俗人文,以淳以昌……”

紫陌山對于古揭陽縣城的地理位置既然有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它自古以來便被列為揭陽的名山之一便不足為奇了。除此之外,紫陌山的美名還因為山上曾建有明代監(jiān)察御史鄭一初讀書治學(xué)的書舍“紫坡臺”而更加遠(yuǎn)揚(yáng)。

鄭一初(1476—1513)字朝朔,號紫坡,仙橋籃兜村人,官至監(jiān)察御史。明宏治十八年(1505),鄭一初考中進(jìn)士,先任廣西南寧知府,后因不愿與當(dāng)時的閹黨同流合污而辭官歸梓。明正德二年(1507),鄭一初在紫陌山修筑書室,以其號取名“紫坡臺”并自撰一聯(lián):“萬卷講皇王帝霸,格天事業(yè)屬儒生;四時詠雪月風(fēng)花,樂地情懷歸隱士?!保?lián)見《揭陽縣志》)。歸隱之后,鄭一初便在此處潛心治學(xué)課徒。鄭一初這種不畏權(quán)貴,不阿諛逢迎的品格為世人所推崇和景仰,此后世人言紫陌山必知紫坡臺,言紫坡臺必知有紫陌山。

繼鄭一初之后,他的次子鄭大侖(1500—1553)于嘉靖元年(1522)考中舉人,后在家繼續(xù)父志于紫陌山課徒授業(yè)。在主持紫坡臺的十一年間,鄭大侖為揭邑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嘉靖七年(1528)考中舉人,后官至陜西隴州府知府的仙橋山前村人陳宗虞、嘉靖十一年高中狀元的林大欽、嘉靖十四年考中進(jìn)士的鄭一統(tǒng)(鄭大侖族叔)等人都是他的學(xué)生。

古語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由于紫陌山的靈氣和紫坡臺的名氣,因而揭陽這座象征文脈文氣的筆架山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鄭一統(tǒng)有《題紫服山》詩詠之:“紫服山懸數(shù)仞高,河橫玉帶水淘淘;昔時驄馬經(jīng)過后,今看猶驚御史袍”。

今天,紫坡臺雖早已湮沒,但在紫陌山的南面,一座以“紫陌之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