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菜,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百能葳Blainvillea acmella (L.) Phillipson的全草。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及沿海島嶼、云南等地。具有疏風(fēng)清熱,止咳之功效。常用于感冒發(fā)熱,肺虛癆嗽,咯血,扭挫傷。

中文名

魚鱗菜

別名

百能葳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百能葳屬

百能葳

分布區(qū)域

廣東、海南、廣西及沿海島嶼、云南等地

性情

味甘、辛,性涼。

采收時(shí)間

春夏季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辛,性涼。

歸經(jīng)

歸肺、肝經(jīng)。

功效

疏風(fēng)清熱,止咳。

主治

感冒發(fā)熱,肺虛癆嗽,咯血,扭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

百能葳,又名異芒菊、假麥菜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40-60厘米,基部徑約3毫米,多分枝,下部分枝對生,上部分枝互生,具細(xì)溝紋,稍被開展的柔毛,節(jié)間長7-11厘米。下部莖葉對生,有長達(dá)1厘米的柄,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連葉柄長4-7厘米,寬2-3厘米,基部楔形,頂端漸尖,邊緣有疏鋸齒,兩面被硬糙毛,離基三出脈或有時(shí)于中脈中上部有1-2對細(xì)脈,網(wǎng)脈不明顯;上部葉較小,通?;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3厘米,寬1.3-1.5厘米,基部常圓形。頭狀花序腋生和頂生,徑約1厘米;花序梗細(xì)弱,長15-40毫米,被稍開展的糙毛,總苞片近2層,外層葉質(zhì),綠色,卵狀長圓形,長約6毫米,頂端短尖或有時(shí)鈍,背面密被基部粗腫的糙毛,內(nèi)層卵狀長圓形至長圓狀線形,長約5毫米,頂端尖,被疏毛。托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頂端具芒尖,上端背面被毛。舌狀花1層,黃色或黃白色,舌片短,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頂端2-4齒裂。管狀花鐘形,檐部稍擴(kuò)大5齒裂,裂片卵狀漸尖,被疏毛。雌花瘦果3棱形,長約4毫米,兩性花瘦果扁壓,長約5毫米,全部瘦果干時(shí)淺黑色,頂端稍縮小,被密毛。冠毛短,不等長,2-5個(gè)刺芒狀,基部連合?;ㄆ?-6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疏林中或山頂斜坡草地上。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及沿海島嶼、云南等地。

性狀鑒別

莖分枝,被毛或近無毛。葉對生或有時(shí)上部互生,卵形至狹卵形,基部寬楔形,葉緣有鋸齒,兩面被糙毛,脈基生3出。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苞片短圓形,草質(zhì),有毛;花黃棕色,舌狀花1層,卷縮;管狀花先端5裂。氣微,味微苦。

相關(guān)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用于肺結(jié)核咯血、感冒。外用治扭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