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形成
從病毒結構可以知道,它是一串DNA變體。如果要探究它最終來自何方,就必須探究DNA的來源。我們知道,DNA本身并不復雜,是由四種不同的核苷酸相聯(lián)而形成的長鏈。復雜的是DNA分子中這幾種核苷酸排列的順序(Sequence)。DNA正是借著這四種核苷酸的不同排列順序產生了不同的基因,并由此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及其p它生命所必須的化合物,進而發(fā)展出不同的生物性狀。這四種核苷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解釋
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愛根博士(Manfred Eigen)曾經說過,“一個含有221個核苷酸的分子,其復雜程度的數(shù)學量等于這些核苷酸所能形成的不同排列的總和,總共是4的221次方或者是10的133次方”。
因此,進化論、隨機產生的觀點恐怕也不能解釋第一個DNA分子的形成。于是,人們猜想,病毒可能是在幾十億年前出現(xiàn)的,病毒甚至可能來自太空。
但是,人們又要問,太空中的病毒又來自哪里呢?病毒,這個最原始、最簡單的生命,給人類帶來無窮災難的同時,也帶給人類無限的遐想。
病毒特點
迅速變異
病毒的遺傳結構簡單,主要由一個外殼和內含的DNA分子組成的,這便意味著它們能迅速變異。
就目前流行的禽流感病毒來說,正如美國科學家說,禽流感本身并不可怕,就怕病毒變種。禽流感病毒按其表面血細胞凝集素的不同被劃分為H1到H15等15種亞型,其中H5和H7兩種亞型存在高致病性病毒類型。正在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qū)蔓延的H5N1為H5型。
病毒排名
世界上六種神秘病毒最致命,馬秋波病毒是其中之一:
據(jù)英國《焦點》月刊2月號發(fā)表文章《幾種最可怕的病毒》:
1、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現(xiàn),埃博拉病毒能使人體內臟破碎,感染者每個毛孔都會往外滲血。高達90%的被感染者死亡。
2、拉沙熱病毒。醫(yī)生們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注意到該病毒。一旦染上這種病毒,人的內臟會大出血。每7個感染者中有1人死亡。
3、馬爾堡病毒。這是又一種致命性病毒。25%的感染者死亡。
4、西尼羅河病毒。病初起時像是得了流感,之后可能出現(xiàn)腦膜炎、其它腦疾病和陣發(fā)性疾病。有1/10的感染者終身無法痊愈。
5、登革熱病毒。這是熱帶地區(qū)的一種地方病。通過蚊子叮咬傳播。50%的感染者死亡。
6、馬秋波病毒。
該病毒由老鼠攜帶。染病初期表現(xiàn)為發(fā)燒,然后鼻子和牙齦開始出血,胃腸內出血,30%的感染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