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的東江菜深受人們的喜愛,已成為東江文化特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飲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當今的河源美食也逐步趨于完善也開始更具有內涵和文化品味。

中文名

河源美食

隸屬于

東江菜

起源

從其地理位置來分析:一是古代的北方軍旅流落定居于龍川一帶,帶來了中原的飲食文化;二是河源又處于廣東東北部,恰好是廣東三大方言語系(粵、客、閩南)的夾縫之間,使河源風俗文化和飲食習慣形成了一種“兼容并蓄、風姿獨異”的特征。

河源在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傳統(tǒng)民間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其內容豐富而又多姿多彩;各種風味兼容并蓄,應有盡有。其中,鹽焗雞、清煲草魚、紅燜肉、水晶雞、東江釀豆腐、娘酒醉河蝦、上湯桂花魚、客家釀三寶、薯絲煲、咸香鴨是河源的“十大名菜”。[2]另外全豬套餐、全牛套餐、豆腐套餐、新港湖鮮河源湖鮮(以萬綠湖所產的野生湖鮮為上乘,味道清甜、肉質滑嫩)、“來一腿”和“一魚六味”等菜式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河源菜隸屬于東江菜,東江菜與潮菜、粵菜并稱為廣東三大菜系。[1]東江菜主料突出,喜用三鳥,河鮮水產也較為多用,很少用菜蔬。這與河源人以往的生活水平與風俗習慣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河源人勤勞耕作,勞動強度較大,平時一般很少吃葷食,而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饑。再者,客家人有勤儉的習慣,菜咸即節(jié)儉又可增加體內的鹽份,加之東江惠州一帶產鹽,所以,即經濟又實惠。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河源菜肴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并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比如注重“原汁原味、美味可口、回味無窮”。其原汁原味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選料講究本地家養(yǎng)粗種的食物,沒有任何污染的本地家禽與菜蔬,這與河源一帶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有著重要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多采用、煮、煲、蒸、燴和燉等居多,即保持原有的香味,又使人口感舒適,還不會輕易破壞食物本身的營養(yǎng)價值和纖維組織。

河源名吃

東江鹽焗雞

人們熟知的客家菜特色招牌之一的“東江鹽焗雞”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緣起東江惠陽,當時鹽場的人為了使雞不變味,能較長時間保存,便用鹽腌儲熟雞。家里有客至,隨時可拿來待客。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經過腌制的雞味道不但不變,還特別甘香鮮美。有一次,當?shù)佧}商設宴請客,廚師以鹽焗取代了習慣上的腌食方法,發(fā)現(xiàn)其味特佳。以后很快便傳開,成了一道名菜,叫鹽焗雞。

鹽焗雞正宗的制法是將雞剝凈,晾干水分,用精鹽擦勻雞腔,加入蔥、八角。先用刷油的沙紙包裹雞身,再包上一層素凈沙紙。旺火燒熱炒鍋,下粗鹽炒熱至略呈紅色時,填入砂鍋,把雞放在鹽上再填熱鹽蓋滿,用文火熬熟即可。吃的時候將雞肉撕成塊,雞骨拆散,加入沙姜油鹽調味汁拌勻,最特別的是雞骨硬又香,雞肉入口干爽皮脆。

河源美食

東江釀豆腐

東江“釀三寶”(釀苦瓜、釀茄子、釀辣椒)聞名遐邇,還有一釀就是“東江釀豆腐”。東江釀豆腐據(jù)說源于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東江人便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東江釀豆腐的制作方法精細,選料講究,首先是選用嫩滑的東江山水豆腐,將豆腐切成小塊。把豬肉、魚肉分別剁成黃豆大小的粒,把蝦米切成細粒狀,在砧板細剁肉餡,然后再將餡肉放入盆內,加上雞蛋、蔥等配料,拌撻數(shù)分鐘成肉餡,取每件豆腐在中間挖一小洞,隨后將每件豆腐釀入肉餡,然后用中火燒熱炒鑊,把釀豆腐逐件煎至兩面金魚黃色取出,放入砂煲,再次加入上湯、配料加蓋,用中火燜約兩分鐘至熟。一砂煲“釀豆腐”老抽夾蔥花,上湯加配料滾燙而至,細嘗之下還能吃出事先煎至金黃的豆腐香味。

河源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