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內(nèi)容
釋文憂懸不能須臾忘心①,故旨遣取消息②。羲之報。
注解①首行“憂懸不能須臾忘心”句:“憂懸”:憂思掛念?!巴摹保和鼞?。王羲之尺牘中有“弟佳寧善,然復憂之不去懷”句(載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344頁)。
②次行“故旨遣取消息”句:“旨”:意圖。遣:遣書(發(fā)信)。王羲之書帖中有“音問轉(zhuǎn)復難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問,還愿具告”句(《右軍書記》,371頁),以及“貴奴差不?想不成大病。傷寒可畏,令人憂。當盡消息也”(《右軍書記》,374頁),“聚散人理之常,亦復何云?唯愿足下保愛為上,以俟后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過江問”(《右軍書記》,377頁)等帖。
大意掛念懸思片刻也不得釋懷,因此,意欲遣書發(fā)信以獲取你的近況。
書法賞析
單字寫法
《憂懸帖》“臾”字法比較
《憂懸帖》“不能須臾忘心”的“臾”的寫法,列舉:1、戰(zhàn)國末年的云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臾”字(日甲135,出土于湖北省云夢縣);
2、西漢時期的馬王堆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出土于湖南省長沙)的“腴”字的右偏旁;
3、馬王堆帛書《明君》(出土于湖南長沙)“庾”字的下偏旁。
由上述三項與王羲之“臾”相比較,寫法多與楚地文字相合。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卷十四“臾:從申從乙”,可備參考。
行氣章法邱振中分析《憂懸帖》的行軸線趨向平穩(wěn),與王羲之《姨母帖》相似,但各段軸線吻合嚴密?!皯n懸”兩處錯位較大的斷點成為流暢、縝密的節(jié)奏中有力的頓挫,使穩(wěn)重中平添生動之致。王羲之早期作品中,單字軸線傾斜大都不超過6度,以接近垂線者為多。
行軸線的呼應(yīng),是王羲之作品極重要的一個特點。《憂懸帖》一、二行之間,都表現(xiàn)出配合:后面一行軸線的波型與前一行軸線的波型相似,但細節(jié)又不相同,造成了章法構(gòu)成上動人的效果。

邱振中《憂懸帖》行軸線分析(節(jié)錄)
王羲之作品章法構(gòu)成的豐富變化和巧妙配合,而成為生動而又高度統(tǒng)一的杰作。他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特色鮮明的構(gòu)成,這不是在形式層次著意使用各種技巧所能做到的。情感是影響隨機顯現(xiàn)最重要的變量?!额l有哀禍帖》、《喪亂帖》與傷逝有關(guān),因而作品中頓挫分明、擺動強烈的折線,與《孔侍中帖》(含《憂懸帖》)、《得示帖》軸線線型頗有距離。細心審讀文辭,感情節(jié)奏與軸線線型,與整個軸線圖,存在著一種默契。
王羲之這些作品標志著軸線承接所達到的新的高度。邱振中評價“單字軸線連綴系統(tǒng)經(jīng)過漫長時期的發(fā)展,終于使工整化與反工整的自由書寫統(tǒng)一了起來。王羲之成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軸線承接的各種方式,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集中的表現(xiàn)。這不是一種簡單的會合,而是沉入深心,再同心理內(nèi)容融合在一起的自如運用。王羲之暗示著對線結(jié)構(gòu)把握能力的理想狀態(tài)?!薄 稇n懸帖》章法的動線特征:漢字每個單字,都可畫出一條直線,它的位置是表示字傾側(cè)的方向,同時把字分成感覺上份量相等的兩個部分。畫出的直線稱為單字的動線,以確定作品的位置和方向。《憂懸帖》一開始的“憂懸”兩字錯位較大,但不影響行氣,反而是在連續(xù)中,帶了些許的波動,加強作品的靈動感。動線在書法作品中連續(xù)不斷出現(xiàn)直到終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樂屬性——旋律。書法的時間性和流動感,是一種無聲而有形的旋律。
法帖收藏
皇室收藏《頻有哀禍帖》與《孔侍中帖》之間空白處,鈐“延歷敕定”朱文御璽三處,與《喪亂帖》等同。日本《支那墨寶集》稱:“昔我國光明皇后,舉圣武天皇之遺,獻于東大寺大佛,藏正倉院。唐天寶十一年,其中晉王羲之書拓本頗多焉。天應(yīng)、延歷、弘仁之間,漸復盡獻于大內(nèi)。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斷僅存。此所藏者,蓋其一。接帖之處,有延歷御府之璽。”
“延歷敕定”即是“延歷御府之璽”。延歷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號,其元年為公元782年。日本學者考訂《孔侍中帖》與《喪亂帖》二帖,是《東大寺獻物帳》中著錄的。此《獻物帳》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將其遺物供佛的賬目。
法帖遞藏《頻有哀禍帖》在明治時代出現(xiàn)于東京上野的古書店,其后分別為岡田信之(1825-1885)與其子岡田正之所有,再經(jīng)岡田正之之子岡田震之手,1927年為前田侯爵收購。1941年將手卷改裱而成軸裝。
收藏《頻有哀禍帖》的日本前田育德會位于日本東京都目黑區(qū),也稱尊經(jīng)閣文庫,主要收藏中日兩國的古文書和古代工藝美術(shù)品。
作者簡介

王羲之像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樼鹋R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后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等,世稱王右軍。后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于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痹缒陱男l(wèi)夫人學書法,后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博采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zhì)樸的書風,獨創(chuàng)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蓖豸酥疄闅v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圣”。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后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jīng)》、《樂毅論》最著名。相關(guān)閱讀
《憂懸帖》是單獨成帖還是《孔侍中帖》的一部分,有以下兩種觀點:
1、日本學者認為《憂懸帖》是單帖?!啊犊资讨刑泛笕校毡緦W者又稱為《憂懸帖》”(轉(zhuǎn)引自劉秋增、王汝濤、劉錫山編著《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日本富田淳說,叢帖墨跡“以前一直被介紹為收有三通斷續(xù)尺牘:一通《哀禍帖》(三行),二通《九月十七日帖》(按:亦稱《孔侍中帖》)(三行),三通《憂懸帖》(三行)”(富田淳《關(guān)于日本現(xiàn)存之〈喪亂帖〉〈孔侍中帖〉〈妹至帖〉》載《書法》雜志,2006年第5期)。
2、根據(jù)唐代褚遂良《右軍書目》(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4.5,91頁),《憂懸帖》應(yīng)屬于《孔侍中帖》?!熬旁率呷铡毕喈斢凇队臆姇俊份d“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行因孔侍中(八行)”?!队臆姇俊肥邱宜炝加趦?nèi)府整理王書之際,對法帖原本所作記錄?!吨袊鴷ㄈ吠豸酥醌I之卷、容庚《王羲之及其墨跡》、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等均以《孔侍中帖》并稱,無《得示帖》單帖。
富田淳撰文《關(guān)于日本現(xiàn)存之〈喪亂帖〉〈孔侍中帖〉〈妹至帖〉》,根據(jù)日本所載文獻,亦認為《憂懸帖》應(yīng)屬于《孔侍中帖》。富田淳轉(zhuǎn)引太田晶二郎的《關(guān)于王羲之〈孔侍中帖〉特別是接于其前之帖》(1981年)的論述:江月宗玩(1574—1643)于《墨跡之寫》鑒定記錄,1616年野村屋新兵衛(wèi)持墨跡之時,法帖后半部“知領(lǐng)軍疾后問”之“后問”二字,原位于行尾,即“知領(lǐng)軍疾口口(按:“口”表示殘損,字不識)后問”。“‘知領(lǐng)軍疾’之下有損傷,藏者對此介意不堪,而將‘后問’二字往上移動”。富田淳據(jù)上述《墨跡之寫》所載文獻,從而認為《憂懸帖》是《孔侍中帖》的一部分:“實際上收有二通尺牘:即《哀禍帖》(三行)、《九月十七日帖》(六行)。若《九月十七日帖》為六行,以‘羲之報’始,以‘羲之報’終,符合王羲之尺牘之書式,此點亦可作為旁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