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石窟原是古代印度僧人鑿山而居的地方。中國僧侶歷來沒有這種習(xí)慣,石窟只是供奉佛像之所,從而衍生出石窟藝術(shù)

正文

從四川省成都市坐汽車往重慶市,中途經(jīng)大足縣。大足石刻,已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整個大足石刻包括石窟七十五處,造像五萬馀尊,其中以寶頂山石窟最有代表性。

在石窟藝術(shù)中,一向為人熟知的,有敦煌莫高石窟、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筆者曾參觀過洛陽龍門石窟,沈雄而優(yōu)雅、面帶神秘微笑的盧舍那大佛,歷時多年還記憶猶新。它是武則天助脂粉錢二萬貫,又派官員督造而成。傳說盧舍那佛像的容顏,參照了武氏的外貌。寶頂山石窟可能是我國石窟藝術(shù)的殿軍之作,不乏出色的作品。

寶頂山石刻佛像有近萬尊。其中一尊釋迦涅盤臥像,長達三十一米,左右上下有許多合十禮佛的信士,氣象不凡,據(jù)說是世界上最大的臥佛。一尊千手觀音像,像主趺坐,身后伸出一千零七蘋手勢各異的巨手,布滿整個崖面,相當(dāng)壯觀。更為特別的是「九龍浴太子」石刻。許多佛寺都供奉釋迦太子沐浴像,但像高一般不過數(shù)寸,示現(xiàn)剛誕生的釋迦牟尼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形象。寶頂山的「九龍浴太子」則以一個崖面來表現(xiàn)。太子不呈童子形,而似端莊的成人,坐于浴盆之中,兩旁有金剛力士守護,上有九條巨龍,張口作噴水狀,別具一種氣派。寶頂山石窟還有「六道輪回圖」、「地獄圖」,宣揚小乘佛教的輪回觀,也是用心刻鑿的,但說教味蓋過了藝術(shù),未能使人一見難忘。

如果說,龍門石窟顯示了大唐帝國的大氣和皇家的貴氣,寶頂山石刻也有氣度恢宏的,但多了一份民間藝術(shù)的氣息。這也合乎情理。因為寶頂山石窟由南宋一個僧人趙智鳳經(jīng)營而成,沒有皇家的資助。從大環(huán)境說,南宋的國家氣魄也不如大唐。我們參觀寶頂山石窟,不能不感謝這位僧人。他以一人之力興師動眾,苦斗一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藝術(shù)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