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小穗莎草,根狀莖木質(zhì)植物,根狀莖木質(zhì),極短。稈叢生,粗壯,高50-150厘米,三稜形,平滑,下部具葉。一般生長在河谷灌叢中、林窗下或濕地。

中文名

長小穗莎草

拉丁學名

Cyperus digitatus

植物界

莎草族(Cypereae)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莎草目(Cyperales)

亞目

以往分類學家均認為莎草科和禾本科關系密切。1934年J.哈欽森將莎草科與禾本科分開。

莎草科 Cyperaceae

亞科

藨草亞科

莎草屬(Cyperus)

長小穗莎草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木質(zhì),極短。稈叢生,粗壯,高50-150厘米,三稜形,平滑,下部具葉。葉幾與稈等長,寬4-15毫米,平張或折合,革質(zhì),具長鞘,鞘紅褐色。葉狀苞片5-7個,長于花序;長側(cè)枝聚繖花序大,復出或多次復出,具6-10個第一次輻射枝;輻射枝最長達18厘米,每一輻射枝具4-7個第二次輻射枝;穗狀花序圓柱狀,長3-6厘米,寬1.5-2厘米,無柄,具多數(shù)小穗;小穗排列較疏鬚,近于二列,平展,線形,長10毫米,寬1-1.5毫米,稍扁;小穗軸具翅,翅披針形,早分離;鱗片密復瓦狀排列,膜質(zhì),卵形或橢圓形,兩側(cè)麥稈黃色、金黃色或紅棕色,中間部分具銹色條紋,具光澤,背面具龍骨狀突起,緣色,具3-5條脈,頂端具短硬尖;雄蕊3,花藥線形,黃色,藥隔不突出;花柱長,柱頭3,露出鱗片外。小堅果長圓狀橢圓形,三稜形,長為鱗片的1/2-3/5,成熟時黑灰色,具密的細點。

生長習性

生長于海拔1,500米至1,800米的地區(qū),一般生長在河谷灌叢中、林窗下或濕地。

產(chǎn)地分布

分布于亞熱帶地區(qū)、臺灣島、熱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云南等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