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穗莎草(拉丁學(xué)名:Cyperus compressus Linn.):是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目、莎草科、莎草屬叢生草本;根為須根。稈稍纖細,高5-25厘米,銳三稜形,基部具較多葉。常多生長于空曠的田野里。主要為藥用。

分布在印度、喜馬拉雅山區(qū)、越南、日本、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安徽、貴州、四川、浙江、江蘇、海南、福建、廣東、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中文名

扁穗莎草

莎草科(Cyperaceae)

植物界

莎草族(Cypereae)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亞綱

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莎草目(Cyperales)或禾本目(Poales)

拉丁學(xué)名

Cyperus compressus

亞科

藨草亞科

莎草屬(Cyperus)

扁穗莎草

命名者及年代

L.

分布區(qū)域

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海南,臺灣

亞屬

莎草亞屬

扁穗莎草組

形態(tài)特征

叢生草本;根為須根。稈稍纖細,高5-25厘米,銳三稜形,基部具較多葉。葉短于稈,或與稈幾等長,寬1.5-3毫米,折合或平張,灰綠色;葉鞘紫褐色。

苞片3-5枚,葉狀,長于花序;長側(cè)枝聚繖花序簡單,具(1-)2-7個輻射枝,輻射枝最長達5厘米;穗狀花序近于頭狀;花序軸很短,具3-10個小穗;小穗排列緊密,斜展,線狀披針形,長8-17毫米,寬約4毫米,近于四稜形,具8-20朵花;鱗片緊貼的復(fù)瓦狀排列,稍厚,卵形,頂端具稍長的芒,長約3毫米,背面具龍骨狀突起,中間較寬部分為綠色,兩側(cè)蒼白色或麥稈色,有時有銹色斑紋,脈9-13條;雄蕊3,花藥線形,藥隔突出于花藥頂端;花柱長,柱頭3,較短。

小堅果倒卵形,三稜形,側(cè)面凹陷,長約為鱗片的1/3,深棕色,表面具密的細點。花果期7-12月。

生長環(huán)境

常多生長于空曠的田野里。

分布范圍

分布在印度、喜馬拉雅山區(qū)、越南、日本、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安徽、貴州、四川、浙江、江蘇、海南、福建、廣東、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主要價值

功能用途分類:醫(yī)藥。用于養(yǎng)心,調(diào)經(jīng)行氣。外用于跌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