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研究》(教研版)辦刊宗旨是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服務,同時發(fā)表相關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與研究發(fā)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好評?!督虒W與研究》(教研版)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讀者對象是高校、各級黨校、各類成人院校的理論課教師,理論研究和理論宣傳工作者,以及廣大一線中小學、幼兒園各學科教師。

中文名

教學與研究

郵發(fā)代號

2-256

主辦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總部地址

北京市

創(chuàng)刊時間

1953年

出版周期

月刊

國內刊號

11-1454/G4

國際刊號

0257-2826

語言

中文

開本

大16開

外文名稱

Teaching and Research

類別

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

主管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編輯單位

《教學與研究》編輯部

編輯部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大街59號

現任主編

邱海平

屬性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雜志信息

刊名:

教學與研究Teaching and Research

出版地:

北京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歷史沿革

1953年,《教學與研究》創(chuàng)刊,月刊。

1961年,該刊刊期由月刊更改為雙月刊。

1965年至1978年,該刊停刊。

1979年,該刊開始復刊,刊期為雙月刊。

1997年,該刊刊期由雙月刊更改為月刊。

2000年起,該刊頁面尺寸改為為9cm。

2014年12月,該刊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欄目介紹

主要欄目

《教學與研究》主要設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經典著作研讀、哲學問題探索、政治經濟學前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當代中國與世界、西方思潮評介、研究述評、教學難點解析、動態(tài)·信息等欄目。

2005年,該刊的“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研究”欄目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首批名欄工程”?。

讀者對象

《教學與研究》主要讀者對象是高校、各級黨校、各類成人院校的理論課教師,理論研究和理論宣傳工作者,以及有關學科的大學生、研究生等。

辦刊特色

堅持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思想性、理論性、學術性、前沿性、創(chuàng)新性”的學術品位、學術風格、學術特色。

人員編制

2020年第01期期刊內頁顯示,《教學與研究》編委會擁有委員21人。

《教學與研究》編委會成員名單
職務名單
委員王樹蔭艾四林孫熙國劉元春劉建軍吳曉明陳先達邱海平張宇
張雷聲沈壯海楊瑞龍楊光斌金燦榮郝立新洪銀興秦宣顧海良
梁樹發(fā)靳諾韓慶祥

主要成果

出版發(fā)行

2007年,該刊在《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排名的學科分類(馬克思主義類)排名(按全文轉載量)中位列第五、2008年位列第二。

2009年,該刊在《復印報刊資料》綜合性學術期刊按全文轉載量總排名中位列第十、按全文轉載率總排名位列第十三;同年《復印報刊資料》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分類期刊按全文轉載量和按全文轉載率總排名均位列第十。

2010年,該刊在《復印報刊資料》綜合性期刊按全文轉載量總排名位列第六、按全文轉載率總排名位列第七、按綜合指數總排名位列第四;同年《復印報刊資料》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分類期刊按全文轉載量總排名位列第七、按全文轉載率總排名位列第二、按綜合指數總排名位列第五。

據2020年3月9日中國知網顯示,《教學與研究》出版文獻共8260篇。

據2020年3月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教學與研究》載文量為3343篇、基金論文量為1126篇。

影響因子

據2020年3月9日中國知網顯示,《教學與研究》總被下載2572566次、總被引45188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1.300、(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811。

據2020年3月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教學與研究》被引量為30957次、下載量為241816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教學與研究》影響因子為1.02(教育學綜合刊均影響因子為0.7),在全部統(tǒng)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1407名。

收錄情況
該刊被以下機構或數據庫收錄
萬方數據維普數據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上海圖書館 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9-2020)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中國知網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年)馬克思主義類核心期刊
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榮譽表彰

該刊曾被評為《CAJ-CD規(guī)范》執(zhí)行優(yōu)秀獎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文化傳統(tǒng)

精神理念

辦刊宗旨

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服務,同時兼顧相關領域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辦刊思想

堅持以開放的心態(tài)、開闊的視野,關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新成果、新進展,關注當代中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相關學科專業(yè)教學、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理論意識、學術意識、問題意識、前沿意識,力求所刊發(fā)的文章可以及時而準確且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反映當代中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相關學科之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和思想流變,反映當代中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相關學科之專業(yè)教學、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和改革的形態(tài)和信息,并努力嘗試著對其中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和闡釋。

刊名題字

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郭沫若為該刊刊名題字。

教學與研究

寫作格式

1.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并譯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稱寫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語,應是一篇能客觀反映文章核心觀點和創(chuàng)新觀點的表意明確、實在的小短文,切忌寫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為宜。

4.關鍵詞:3-5個,以分號相隔,選擇與文章核心內容相關的具有獨立性的實在詞。

5.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過1萬字,正文用小4號宋體,通欄排版。

7.數字用法:執(zhí)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guī)定》,凡公元紀年、年代、年、月、日、時刻、各種記數與計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數字;夏歷、清代及其以前紀年、星期幾、數字作為語素構成的定型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臨近兩數字并列連用的概略語等用漢字數字。

8.圖表:文中盡量少用圖表,必須使用時,應簡潔、明了,少占篇幅,圖表均采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應有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表中數據應注明資料來源。

9.注釋:注釋主要包括釋義性注釋和引文注釋,集中列于文末參考文獻之前。釋義性注釋是對論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引文注釋包括各種不宜列入文后參考文獻的引文和個別文后參考文獻的節(jié)略形式,其序號為①②③……。

10.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作者撰寫論著時所引用的已公開發(fā)表的文獻書目,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普通圖書[M],會議論文[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匯編[G],檔案[B],古籍[O],參考工具[K],其他未說明文獻〔Z〕。格式與示例如下:

(1)圖書類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其他題名信息(任選)[文獻類型標識].其他責任者(任選).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2)期刊文章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建議外文刊名后加ISSN號),年,卷(期):起止頁碼.

(3)報紙文章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4)古籍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O].其他責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 .刊行年代 (古歷紀年)及刊物機構(版本).收藏機構.

(5)析出文獻格式:[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原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

(6)電子文獻格式: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載體類型標識].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fā)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7)文獻重復引用標記: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獻被多次引用時,在文后參考文獻中只出現一次,其中不注頁碼;而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并在序號的角標外著錄引文頁碼。

11.基金項目:獲得國家基金資助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文章請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按項目證明文字材料標示清楚。

14.其他:請勿一稿兩發(fā),并請自留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