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脈莎草(學(xué)名:Cyperus diffusus):是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科莎草屬的植物。分布在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亞以及中國大陸的云南、廣東、廣西等地,生長于海拔800米的地區(qū),多生長在山坡草叢中或河邊潮濕處,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別名

多脈莎草

拉丁學(xué)名

Cyperus diffusus

植物界

莎草族(Cypereae)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亞綱

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莎草目(Cyperales)

亞目

以往分類學(xué)家均認為莎草科和禾本科關(guān)系密切。1934年J.哈欽森將莎草科與禾本科分開。

莎草科(Cyperaceae)

亞科

藨草亞科

莎草屬(Cyperus)

亞屬

密穗莎草亞屬

多脈莎草

命名者及年代

Vahl

分布區(qū)域

云南,廣西,廣東,海南,臺灣

形態(tài)特征

多脈莎草

具極短的根狀莖。稈稍粗,高25-75厘米,銳三稜形,平滑,基部具較多葉。葉幾與稈等長,或短于稈,寬3-12毫米,平張,邊緣粗糙;葉鞘紅褐色。

苞片6-10枚,葉狀,平展,長于花序,最寬達12毫米。長側(cè)枝聚繖花序多次復(fù)出,具多數(shù)松散的第一次輻射枝,輻射枝最長達12厘米;小穗具柄或無柄,單生或2-3(有時更多些)個成指狀排列于第二次輻射枝或第三次輻射枝的頂端,長圓形或線狀長圓形,頂端急尖,長3-6毫米,寬1.5-2毫米,稍腫脹,具6-12朵花;小穗軸具狹翅,鱗片排列較松,膜質(zhì),寬卵形或近于圓卵形,長約2毫米,頂端具向外彎的硬尖,背面中部較寬部分為綠色,兩側(cè)淡紅棕色,具7-11條脈;雄蕊3,線形;花柱極短,柱頭3。

小堅果橢圓形,三稜形,長為鱗片的3/4,深褐色,花果期6-9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長于山坡草叢中或河邊潮濕處。

分布范圍

產(chǎn)于中國云南、廣西、廣東;分布于印度、馬來亞、印度尼西亞。

變種

寬葉多脈莎草

(變種)

葉片一般較寬,最寬達2厘采。苞片最寬達16毫米;小穗數(shù)目較多,通常2-5個(少數(shù)1個)成指狀排列于輻射枝頂端,長7-14毫米,寬約2毫米;通常具10-22朵花(少數(shù)花較少);鱗片背面較寬部分為暗灰綠色,兩側(cè)銹色?;ü?-9月。

產(chǎn)于廣東;生長于潮濕處或高草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