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洞村位于孔子誕生地曲阜市尼山東側山坡下,村南緊鄰孔子的出生地夫子洞、尼山書院、尼山孔廟,村東有尼山水庫,庫東對面便是以孔子的母親顏氏命名的顏母山。全村耕地12公頃,86戶,267人。

由來

明朝初年,有趙姓人家從鄒縣律家莊遷來,定居于尼山腳下坤靈洞旁。因坤靈洞為孔子誕生地,人們又稱夫子洞,故村名叫夫子洞村。村原址在夫子洞北邊,尼山孔廟山崖下邊,1958年因興建尼山水庫遷至尼山孔廟后面山坡上。原為泗水縣管轄,1960年劃歸曲阜縣管轄,屬尼山鄉(xiāng),2000年屬南辛鎮(zhèn)。

景區(qū)

尼山位于曲阜城東南25公里處,海拔344米,原名叫尼丘山,為避孔子名丘之諱,故叫尼山。《史記》記載:孔子母顏氏“禱于尼丘得孔子”。尼山有五座山頭相連,遠遠望去,如五位老人,所以又稱“五老峰”。

夫子洞在尼山東側,為天然石洞。洞內(nèi)有天然石床、石枕。因孔子在此誕生又稱坤靈洞。當?shù)亓鱾饔锌鬃印傍P生、虎養(yǎng)、鷹打扇”的傳說。相傳孔子的母親顏征在與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結合,在尼山腳下生下孔子后,其父嫌其貌丑,棄于山坡。當夫妻二人走后,從山上下來一只母虎,母虎不但沒有傷害孔子,反而將其銜入山洞中,為他哺乳,精心看護。由于洞內(nèi)熱不透風,當孔子悶熱難耐時,遠處飛來一只老鷹,停在洞口,張開翅膀,為孔子扇風納涼。當年,母虎喂養(yǎng)孔子的山洞,便是坤靈洞,世人稱“夫子洞”,今有“夫子洞”石碑立于洞前。洞內(nèi)仍有天然石床、石枕等。尼山夫子洞北有一山溪從尼山上延曲而下,常年流水,人稱智源溪。在尼山山坡有一種石材,因其質(zhì)地精細,用以制作硯臺,又稱為尼山硯。

古跡

為紀念孔子誕生尼山,早在宋慶歷三年(1043年),開始在夫子洞上方建尼山孔廟、尼山書院,尼山孔廟東側建有觀川亭,后歷經(jīng)戰(zhàn)亂滄桑,多次毀壞和重建。今存為清朝所重建的尼山孔廟和尼山書院。2006年6月,尼山孔廟及書院建筑群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