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格局

如果乘坐民用飛機抵達拉薩的話,正好可在往市區(qū)的路上順道朝拜。度母寺與阿底峽大師有極密切的關(guān)系。由于大師是孟加拉人,因此在文革期間,孟加拉政府曾要求中國對度母寺作重點保護,使得這座寺院基本上得以保存了原貌。

寺院的主殿分三重。第一殿供奉了歷代噶當派祖師舍利。殿中的青銅塔內(nèi)供著印度大師那洛巴的舍利(那洛巴是著名的阿底峽大師與瑪爾巴大師之上師,也被視為藏傳佛教噶舉派之父)。

第二重殿供奉阿底峽大師生前由印度帶往西藏供奉的一尊度母像、一尊釋迦像及一座印度式小佛塔,以及二十一度母像。現(xiàn)在寺院里主供尊者當年由印度帶來的度母像,據(jù)說此像曾多次開口說話,給予尊者授記和幫助,所以成為信眾爭相供奉的對象。殿中的器皿本來裝著阿底峽大師的骨灰舍利,但據(jù)說舍利二十世紀在六十年代被送回孟加拉供奉,現(xiàn)在殿中只供著原來裝載遺灰舍利的器皿。

第三殿是阿底峽大師生前說法的地方。殿的中央為大師常年開示時所坐之法座。法座前有一尊大師像,這是在大師在生時所塑造的兩尊阿底峽像之一。殿堂后方的無量壽佛是泥塑的。在當年造像的時候,阿底峽大師親自為造像用的、一把一把的泥巴加持,誦念了許多遍無量壽佛咒。

根據(jù)《衛(wèi)藏道場勝跡志》記載(p36頁):在聶唐臥的殿堂內(nèi),供有尊者的靈骨塔,為有大加持力的勝跡。塔下面有一尊名為“酷似我”的阿底峽塑像,像上尚留有尊者的指痕跡。(p186頁)據(jù)說這像是為阿底峽在世時造的留真塑像。當塑造完畢,曾請阿底峽觀看。尊者見像后驚異地用手指像說,這像很像我,不覺手觸像上,遂留有指痕云。

周邊環(huán)境

在殿外的走廊上,有兩座白色的佛塔,其中一座供有阿底峽大師的袈裟,另一座內(nèi)藏仲敦巴大師(阿底峽大師的心子)的衣袍。

在寺院對面有一條泥路,路的盡頭是一間小殿,殿內(nèi)有兩個佛塔。這兩座佛塔建于阿底峽大師圓寂的地點上。對一般的觀光客而言,這座佛塔并無什么特別值得一看之處。但對藏傳佛教徒來說,它是極有宗教意義的圣地。

度母寺反映著十一世紀的西藏寺院建筑及工藝風格,明顯地帶有濃厚的印度風格影響,這是在其后期寺院建筑中鮮見的。阿底峽大師的晚年幾乎一直住在度母寺及附近地帶。由于大師對佛教的重大貢獻,在他圓寂后,度母寺成為了拉薩附近一個朝圣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