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山,又名鳳凰山,位于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鎮(zhèn)。河陽山一代是中國吳語的發(fā)源地之一,有內(nèi)外八景,文化悠遠(yuǎn)。

中文名

河陽山

外文名

Heyang mountain

別名

鳳凰山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

歷史由來

河陽山又名鳳凰山。

先說鳳凰山的命名。將河陽山說成鳳凰山,是因為河陽山形如展翅飛翔的鳳凰。

對此,前人的說法是統(tǒng)一的??滴踉暌厝隋X朝鼎說:“河陽山距縣西北四十里,右首左尾,南北麓若張翅,俗名鳳凰山”;康熙八年,鐵牛居士錢陸燦說:“……一名河陽山……而鳳凰則像其山之首尾,翼而飛如鳳凰然,載在邑志”。

再說河陽山之命名。河陽山之名,早就見諸史書?!吨匦蕹U押现尽罚ㄉ虾I鐣茖W(xué)院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112頁載:“河陽山,一名鳳凰山,亦名小山。在縣(此處指常熟縣城,筆者注)西北四十五里……山巔有秀峰,有天然井,嘗出醴泉……又有永慶寺……寺后有唐陸器讀書臺?!蔽闹杏泻雨柹矫侄鴽]有提及河陽山命名緣由。

《沙洲縣志》(1992年6月第1版)第95頁載:“鳳凰山又稱河陽山。位于縣境南部,距城(此處指縣城所在地楊舍鎮(zhèn),筆者注)14公里。地處鳳凰、西張、港口三鄉(xiāng)(2003年將三鎮(zhèn)合并設(shè)立鳳凰鎮(zhèn),筆者注)交界處,西北至東南走向,猶如丹鳳展翅故稱鳳凰山。主峰高86米,周4公里,占地1000余畝?!贝颂幹唤忉屃撕雨柹接址Q鳳凰山的緣由,也沒有論及河陽山名字的來歷。

關(guān)于河陽山的命名,筆者認(rèn)同錢陸燦的說法。錢陸燦(1612-1698),字湘靈,號圓沙,今鳳凰鎮(zhèn)人,康熙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六年三月,任《常熟縣志》編輯??滴跏荒?,錢陸燦撰《圓覺庵碑》,碑文中有一段話:“自邑之□而西北三十六里曰鳳皇山,亦名河陽山,蓋在河之陽也。河者,黃泗浦港。邑之□□□(碑文字跡已模糊)於奚浦鹿苑之河,有碑在港口。河陽舊有八景,載在志書。其一‘湖下書聲’者,去山二里許,即余南村,是其地也。自南村又折而東,不及二里為界涇橋。其兩界之涇,即黃泗浦也?!辈榭带P凰鎮(zhèn)史志辦錢金華同志提供的《清代末年常昭全境水系圖》,界涇橋所在的黃泗浦方位在鳳凰山東南,雖不像讓塘在鳳凰山正南,但還應(yīng)該符合古人“水北為陽”命名的要求,即鳳凰山因為在錢陸燦所說的黃泗浦之北,所以又稱河陽山。碑文最后具名“南村里人錢陸燦謹(jǐn)撰”,再一次表明錢陸燦自己是河陽山前人。因此他關(guān)于對河陽山命名的說法的可信度是不容置疑的。

內(nèi)外八景

河陽山一名鳳凰山,為我張家港市第一高地,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明代狀元宰相、蘇州人王鏊所撰《姑蘇志》中歸納為內(nèi)外各八景之多。

其內(nèi)八景為:三潭、四井、古檜、空楊、秀峰、醴泉、丞相墓、狀元臺。

其外八景為:湖下書聲、坊基酒肆、港口漁歌、柴場牧唱、桑岸啼鳩、蓮塘游魚、精舍飄幡、松林落照。

按內(nèi)外八景之名,雖古老相傳,罕有題詠,至明代嘉靖中,好事者改為十景之名為:鳳臺雪霽、虎洞云歸、山村沽酒、禪榻論詩、石井流香、秀峰飛翠、嘵寺鐘聲、古壇幡影、幽徑尋芳、層巒遠(yuǎn)眺。

內(nèi)八景

一、三 潭

三潭的位置:二潭在現(xiàn)存的兩棵古銀杏的東西兩側(cè),另一潭在關(guān)帝廟之后邊。潭四周是石駁岸。宋范成大《吳郡志》載,李湛詠永慶寺詩有“落花蘚池旁”之句。舊時潭內(nèi)有無屁股田螺。三潭可能是在建殿之時,需用大量石料,就地取材,開石而成潭,積水而成池。三潭四周綠樹成蔭,岸邊蘚苔清清,小憩池邊,足以解煩滌慮。

二、四 井

四井:永慶寺舊時有井四口,今三井填塞不復(fù)可尋,一井尚存,在永慶寺廢基前。據(jù)老人回憶,一井在東山弄口,一井在頭山門口,一井在后院,一井在文昌閣前。常熟舊志云:四井水清冽醇厚甘甜,在四鄉(xiāng)享有盛名。游人香客在參佛、游山、觀寺之余,都已唇焦口渴乏力,這時如坐在窗明幾凈的方丈之內(nèi),稍作休息,寺僧奉上一壺井水所煮之香茗,品茶評水,賞景吟詩;或與高僧相對,探闡佛學(xué)之玄機(jī),亦自有一番風(fēng)味。故有“石井流香”之說,稱頌四井。日久遂成一景。

三、古 檜

古檜:趙在公《古檜》詩云:“帝子手栽偏幾重?!钡圩?,指梁昭明太子。寺中古檜相傳為其手植。昭明太子蕭統(tǒng),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天監(jiān)元年立為太子,未即位而卒。謚昭明。蕭統(tǒng)信佛能文,遺有《昭明文選》,虞山石梅,有昭明太子讀書臺,相傳他曾在那里讀書編籍。據(jù)元代《盧志》記:寺庭有八檜?!而P凰山志》記:樹初均在中庭。民間相傳,南宋時金兀術(shù)九進(jìn)中原,毀樹四棵(一說為元代所毀)。余四棵,均移栽在寺外,二棵面山門兩側(cè)。趙在公詩云:“古物前朝百不存,凜然雙檜峙山門。”可以為證?!侗R志》:一夕雷震,西南一枝斷附地,干猶生。在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古檜猶存。山門前左邊一株,中空可容人,園圍達(dá)三公尺半。右邊一株,僅余部分樹殼,用石支撐。關(guān)帝廟前兩棵,交締樛結(jié),如翔龍怒虬。至今已無一存矣。近代詩人楊元恙有詩詠古檜:

電火胡元驗劫塵,青銅柯上六朝春。

我來蕭寺溫文選,把臂商山四老人。

四、空 楊

空楊:據(jù)《盧志》記:寺中有三絕,空楊當(dāng)為一絕。楊樹栽植年代久遠(yuǎn),中空亦可容人。清末里人曾在樹中設(shè)攤賣香燭。后枯死。

五、秀 峰

秀峰:秀峰即秀峰山巔之主峰。河陽山山碧橫翠微,綠竹入幽徑,松柏萬枝爭暉,林中松濤陣陣。奇花爭艷,百鳥鳴唱。翹首而望,秀峰聳于藍(lán)天白云之中,令人心曠神怡。或遇雨色空蒙,四岫云霧繚繞,秀峰時隱時現(xiàn),另有一番情趣。游者莫不嘖嘖稱奇。

六、醴 泉

醴泉:《盧志》云“河陽山有天然井出醴泉,廣二尺。泉清而甘,雖大旱而不竭。鄉(xiāng)人曰圣井?!滨啡谛惴逯拢翘烊簧饺?,水清甜。傳說為譙牧者得之,干旱之年亦不枯。流傳日盛,為進(jìn)香客必去之地。

七、丞 相 墓

丞相墓:即邱耒墓。邱耒,宋奉直大夫,將作監(jiān)丞。據(jù)楊無恙考證:邱耒生前居常熟虞山鎮(zhèn)慧日寺東,卒后葬于河陽山永慶寺畔。世人誤為邱丞相墓。錢園沙纂《鳳凰山志》將其墓亦謂囚丞相墓列入內(nèi)八景中。流傳下來,都稱“丞相墓?!睏顭o恙曾作詩糾錯。詩云:

邱丞宅畔黃梅老,尺土河陽亦渺然。

卻怪鐵牛編斷簡,不從八景正訛傳。

注:慧日寺在宋代植臘梅,故稱邱耒為黃梅老。鐵牛即錢陸燦,園沙自號鐵牛居士。另有邱岳,為宋龍圖閣大學(xué)士,葬河陽山。宋初無丞相,奉直大夫五品官,與知府同,邱耒主管紹興府。其墓在今靈塔前,墓志銘藏永慶寺。

八、狀 元 臺

狀元臺:為唐代陸器在河陽山讀書之處。陸器,河陽山人,后中狀元。其墓在虞山石梅,墓址尚存。陸器未占螯之前,有別室李氏伴于河陽山攻讀。李氏別名十三娘。楊無恙曾作詩,記其事。詩曰:

狀元坯土石梅旁,殘甃書臺鳳麓荒。

粉漬青編何處問,十三涇畔十三娘。

注:一說陸器在河陽山陸家墓道,今出土唐代陸氏墓志二塊藏市博物館,可作旁證。

外八景

(一)湖 下 書 聲

湖下書聲指元末陳學(xué)士讀書處。據(jù)清代《龐志》所載:陳學(xué)士名基,字敬初。初為元授經(jīng)筵檢討,因得罪元廷,逐歸吳中。后從張士誠,任內(nèi)史領(lǐng)學(xué)士院。吳亡,基被俘。蒙宥修元史,以后放還,隱居河陽山。清錢陸燦撰《園覺寺碑》云:“港口河陽山舊有八景,載在志書。其一曰湖下有書聲者,去山二里許即余南村是其地也。自南村折而東不及二里為界涇橋。”錢陸燦自稱居南村,謂與學(xué)士同里。楊無恙著《湖下陳學(xué)士夷白齋故址》中云:“今湖下蔣墳北有巨宅,尚是前明遺構(gòu)。宅后正陽師浜盡處也。髫齡遇盜警,先母挈之僦居山櫛,藻梲院落井然?!睙o恙生于光緒年間,其童年時尚見其遺址。由于歷經(jīng)滄桑,陳學(xué)士讀書處竟不為人知。楊無恙曾作詩嘆曰:

二陳文采耀茅衡,鄉(xiāng)里今仍舊籍名。

夷白齋前紫荊樹,長留湖下讀書聲。

陽師浜底小山東,鵑泣春城溯隱風(fēng)。

斷續(xù)書聲五百載,并無人曉昔儒官。

注:夷白齋,陳基故宅書屋,在今小山五組,六十年代末被拆。吳下書院建于明永樂年間1406年,在今小山五組。

(二)坊 基 酒 肆

據(jù)《盧志》記載:“戶部酒坊有四:塘頭、河陽、原塾、支塘,專充軍用。歸兩浙漕臣管領(lǐng)?!卞X陸燦:“坊基詩”中有“春風(fēng)欲潑檀漕響,怕有劉伶抱卷來”之句?!稛o恙后集》中云:“坊基在河陽山南,前臨讓塘,為南宋榷酒處”……建炎后俚語:“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辦酒庫?!鄙w高宗南渡后所置也,由此可知,坊基在南宋及元代,曾有較大的制酒作坊。而且所制之酒頗負(fù)盛名。故坊基也為一景也。

注:另有一處,河陽東坊池,其池形似如意,有五個島伸向池中,每島有一酒坊。

(三)港 口 漁 歌

據(jù)清《龐志》所載:“港口鎮(zhèn)在讓塘東,踞浪澄塘之口,故名港口?!泵鞔杂罉芬院螅胶I(yè)特別發(fā)達(dá)。鄭和七下西洋,船隊均從蘇州劉家河口出發(fā)。這里也處長江出海之口,往來船只頻繁,大都停泊港口。入晚,山上秀色黛黛,河水波光粼粼,群舟燈火點點,漁夫水手在捕魚行船之暇,山歌互答,引以為樂。確有詩情畫意。故被古人列為八景之一。

(四)柴 場 牧 唱

柴場為河名,在恬莊鎮(zhèn)北孫家角。河陽山在柴場南四、五里。舊時柴場塘畔遍植楊柳,盛夏之際,綠樹成蔭,綿延數(shù)里。那時耕牛為農(nóng)家之寶,專有牧童放牧。農(nóng)活之暇,耕牛下水休憩,牧童岸上歌唱,故謂柴場牧唱,又一景也。

柴場河陽城有二處,曰:南北柴場,是古代柴炭交貿(mào)之地。河以地名,牧唱即河陽山歌也。

(五)桑 岸 啼 鳩

桑岸,即桑岸上,在河陽橋東一里左右。相傳古時這里遍植桑樹,人們以養(yǎng)蠶為副業(yè)。暮春三月,桑木吐綠,群鶯爭唱,斑鳩啼鳴,采桑少女,笑語盈盈,山歌四起。有天上人間之意境。

(六)蓮 塘 游 魚

蓮塘有大小兩個,均在河陽橋南。疑是明御史錢岱之家池。據(jù)《錢岱傳》記:“岱居河陽里,登進(jìn)士,授廣州理刑,秩滿,擢御史巡安山東。旋以老告養(yǎng),歸里林居。修飾池館,度曲飲酒,對客談燕,移日不厭?!背貎?nèi)遍植蓮藕,故取名蓮塘。清中葉后,河陽里被毀。蓮塘棄于野,成為魚池。所產(chǎn)之魚稱“蓮塘魚”。為這里之筵席佳品。解放前蓮塘屬錢氏所有。解放后歸公。

(七)松 林 落 照

相傳,河陽山舊時漫山遍植松樹,林盛樹密。永慶寺隱于萬綠叢中,顯得古樸幽深。每當(dāng)金烏西墜,霞光萬道,沐浴青松,蔚為奇觀。民國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東,河陽山淪陷,日寇疑松林中有伏兵,在一次“清鄉(xiāng)”中,將全山樹木斫伐焚燒殆盡。從此河陽山滿目瘡痍,成為一座光山。解放后歷年綠化,山上有青松成林,山麓廣植桃樹,盛產(chǎn)“鳳凰水蜜桃”,碩大汁蜜,為沙洲名產(chǎn),遠(yuǎn)處眺望,郁郁蔥蔥。紅墻黃瓦之古寺相映其間。

(八)精 舍 飄 幡

據(jù)楊無恙考證:河陽里在元、明時有市集。明嘉靖前,有不少達(dá)官貴人,聚居于此。精舍便是指河陽里鱗次櫛比之廣廈而言。河陽里舊有高都督府及劉神廟,香火極盛,年年有廟會,熱鬧非凡。廟前有銀杏樹數(shù)棵,相傳古時在銀杏樹旁豎有大旗桿,旗桿上掛有龍鳳杏黃廟旗,迎風(fēng)招展。故有“精舍飄幡”之說。今河陽里,高神廟劉神廟均已廢,僅有四棵銀杏樹幸存。

歷史評價

元明間,箸名詩人楊維楨有一首游河陽山詩,從中可想見當(dāng)年風(fēng)光:

河陽山色畫圖開 絕壑懸崖亦壯哉

華表不聞仙鶴語麷泉曾引鳳凰來

玉魚金碗埋黃土 石獸豐碑長綠苔

獨(dú)有恒恒丘隴在 秀峰相對讀書臺

二00一年四月,在河陽橋發(fā)現(xiàn)密集型的水井?dāng)?shù)十口,市博物館清理了22口出土器物200余件,其中釉陶執(zhí)壺42件、瓷碗62件、石杖2件、紹圣通寶錢幣4枚、瓷碗底有“東店”、“西舍”、“酒店”、“東店十郎”等字。在離地五十厘米處還發(fā)現(xiàn)一條寬2.5米的古街道,中間1.5米用宋代“香糕磚”鋪設(shè),兩邊各五十公分用亂石鋪筑,這是宋代的古河陽遺址,證實這里明代以前是一個繁榮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