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述
晉南有句俗話:“
六月六,走麥罷?!?/strong>
,每當舊歷的六月初六,人們經(jīng)過緊張勞動,把麥子都收回了家。這時,新婚夫婦挎上用新麥面做的幾斤重的大月形角子饃。再帶上其它禮物,一起回娘家去。他們中有的肩并肩徒步而行,有的夫妻倆騎著自行車一溜風往前奔。沿途歡歌笑語,人來乍往,充滿快樂的氣氛。女婿從鄰村遠道而來,帶來自家豐收的喜訊,也帶來了對岳父岳母的良好祝愿。在此之前,忙了春播忙夏鋤,忙了夏鋤忙夏收,女婿有好一段時間沒來岳丈家了。久不見的親朋近三分,何況這是自家的姑爺。當?shù)赜袀€形象的比方描寫丈母娘見到女婿的情形:“丈母娘見了女婿,好像落窩母雞”,直樂的不知該怎樣招待才好。倒水取煙,問寒問暖,從早到晚,三頓飯變著花樣做,忙得身子不著炕。
連小姨子也在一旁嘟嘟噥噥說開了風涼話:“媽,咋對我就沒有這樣親熱過?”這時母親定會說:“傻閨女,等你以后結(jié)了婚也是一樣的。”丈母娘招待女婿要做七、八樣菜,主食一般是烙餅、涼面、涼粉或蒸饃,臨走前還讓吃“烙旋”這種烤制的面餅。在萬榮一帶讓吃煎餅,煎餅里配以椒葉,呈五色,取意女蝸煉五色石補天,希望自家女兒能象女媧一樣精明強干。在安邑解州一帶,岳母招待姑爺,以“胡餅”為佳品。這種餅用南瓜絲與精面粉和在一起,烙制而成香味四溢,松軟好吃。
在萬榮,六月六這一天,娘家要給新出嫁的女兒送饃、甜瓜等食品及竹簾、涼席、雨傘、蚊帳等夏令衣物。尤其不能忘記的是,送的饃饃里面要夾碎肉,蒸熟后必須裂開口,稱為“張口饅頭”,象征女兒早給婆家生兒育女,增丁添口。
關于“六月六,走麥罷”的起源,民間傳說春秋戰(zhàn)國時,晉卿狐偃因是晉文公的舅父而自恃高貴,剛愎自用,氣死了親家趙衰。趙衰是跟隨晉文公多年的功臣,有“以德讓賢”的美名,人雖已安葬。可他的兒子即狐偃的女婿,一直難平心中怨憤,想替父親出出這口氣。恰巧這一年晉國遭災,狐偃出去放糧,說定六月六日回家過壽,他的女婿就決定乘祝壽之際,刺殺丈人,為父報仇。細心的女兒探知此事后,連忙趕回娘家報了信。
狐偃放糧期間,親眼目睹了民間疾苦,后悔自己以前沒有聽取親家的忠告,內(nèi)心受到譴責。他得知女婿要刺殺自己的消息后,不但不責怪,還主動給女婿陪了罪,和解了雙方的矛盾。以后每年六月六,他都把女兒女婿接回家來,合家團聚。這事傳到民間,百姓爭相仿效,逐漸形成了“走麥罷”的習俗。
有趣的是,與晉南隔河相望的河南盧氏縣的老界嶺以南地區(qū)也流傳著過“六月六”的習俗。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探望父母,所帶的禮物除油炸食品外,還有新衣、新鞋、新襪,祝愿雙親手安度夏,當?shù)厮追Q“望夏”。當?shù)匾灿幸粋€傳說解釋這一習俗。出生在老界西南的一位姑娘,出嫁之后盡管婆家家境貧寒,仍不忘娘家父母恩情,時常送些吃、喝、穿、戴,特別是每年“六月六”雙親生日這天,她拿上提前做好的衣服,和用新麥面蒸的白饃,炸了麻花,回家給老人過生日,以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成為當?shù)赜忻男㈨樑畠骸>枚弥?,這一習俗便在民間形成了。
晉南“走麥罷”的傳說,以三晉古地歷史人物事件為主線,解釋了這一習俗的淵源,表達了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追憶。河南盧氏六月六“望夏”習俗的傳說,以歌頌普通民間女子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為主旨,對這一習俗作了解釋。但溯其真正原因,還在于這一習俗植根于農(nóng)耕文化的土壤上。山西晉南和河南盧氏都是主要產(chǎn)麥區(qū),每年六月六前后,小麥就收割完畢,處于農(nóng)閑階段,這正是探親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