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博物館為2012年投資興建,仿漢式建筑,2014年上半年竣工, 總投資約1.5億元。博物館位于江蘇省宿遷市黃河南路188號(項王故里景區(qū)北100米),現(xiàn)有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6000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800平方米。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宿遷良好的文化旅游場所,傳統(tǒng)教育基地,也是宿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2018年9月,經(jīng)過博物館自評申報,省級博物館行業(yè)組織評定,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組織專家復核,并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決定同意宿遷市博物館為第三批國家三級博物館。

中文名

宿遷市博物館

外文名

Suqian Museum

建筑面積

15000平方米

館藏精品

玉斂葬、玉璧、青銅甑、明嘉靖真武神銅造像

竣工時間

2014年

所屬地區(qū)

江蘇省宿遷市黃河南路188號(項王故里景區(qū)北100米)。

館藏數(shù)量

5259件

正式開館時間

2014年5月1日

投資成本

1.5億

展廳面積

6000平方米

文物庫房面積

800平方米

博物館級別

國家三級博物館

地點

江蘇省宿遷市黃河南路188號

票價

免費

發(fā)展歷史

2002年5月江蘇省計劃委員會批準宿遷市博物館建設項目立項,2003年被列為市委、市政府重點督查事項和為民辦實事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國家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及宿遷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大力支持。

2006年博物館竣工后除了開展一系列文物展示活動,近年來還承擔了市政府文化重點工程的建設任務。先后策劃、建設了宿遷市第一個大型通史陳列“第一江山春好處——宿遷歷史文化展”,參與建設了“宿遷市文化名人館”的建設,完成了區(qū)府廣場明城墻保護工程的設計、施工,主持了“東大街1897”項目中的“道生堿店平移工程”等項目,圓滿完成了市政府交予的任務。

2007年開始對全市境內(nèi)的不可移動文物開展了為期5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共復查文物點261處,新發(fā)現(xiàn)158處。

2009年以來,宿遷市博物館已經(jīng)接待游客近40萬人。宿遷市博物館已成為宿遷地區(qū)接待外地賓客的重要窗口和帶動宿遷旅游的重要平臺。

2011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項王故里景區(qū)建設一座單體博物館,成為展示宿遷歷史的窗口。

2013年,土建竣工,博物館陳列布展開始施工,年底完成《宿遷文明發(fā)展史陳列》布展工作,并試運行。

2014年5月1日,宿遷市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周二到周日開放,周一閉館(節(jié)假日除外),每天開放時間調整為上午9:00—下午5:00,下午4:30停止取票。

館藏文物

博物館是集收藏、研究、陳列、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擁有各類藏品30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30件,三級文物111件。館藏文物種類齊全,涵蓋玉器、石器、骨器、陶器、鐵器、木器、青銅器、金銀器、紡織物以及書畫等主要門類,其中新石器、夏商周以及秦漢時期的文物尤為豐富。

藏品信息

藏品數(shù)量

[1]

珍貴文物

5259 151

建筑布局

共分四層,其中負一層為停車場和文物庫房,一層為基本陳列和公共空間,二層為三個臨時展廳,三層為辦公區(qū)域和學術報告廳。

博物館設有基本陳列、臨時陳列等展區(qū)。一樓為基本陳列展覽《宿遷文明發(fā)展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文明開篇,徐淮奠基,展示了遠古至夏商周時期的宿遷;第二部分:楚漢偉業(yè),郡國重地,講述了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宿遷;第三部分:水運要沖,淮北名邑,展示的是隋唐至明清時期的宿遷;第四部分:社會轉型,地域新生,介紹了晚清民國至新中國成立時期的宿遷。

二樓是臨時展廳,可承接字畫、錢幣、文物展等各類型展覽。

全部展覽以實物為主體,并配以圖片、文字和場景復原。較為直觀、系統(tǒng)地展示宿遷地區(qū)在歷史長河中閃現(xiàn)的楚漢文化、酒文化及運河文化等亮點,通過參觀展覽即可全面了解和掌握宿遷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脈絡。

基本陳列

2013年博物館成功創(chuàng)建了“宿遷文明發(fā)展史陳列展”。該展覽以時間為軸,實物陳列為主體,輔助以大量的文字、圖片、場景復原、視頻資料,對宿遷歷史作了整體回顧,讓您在欣賞精美文物的同時了解宿遷漫長的歷史變遷,體驗宿遷獨特的地域文化。

該展覽按照時間順序,分四個部分,介紹宿遷的歷史進程:

第一展區(qū),文明開篇,徐淮奠基,展示了遠古至夏商周時期的宿遷。該展區(qū)陳列了100萬年前的象牙化石、距今4-5萬年的晚期智人“下草灣人”化石、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等,充分展示了上古時期宿遷地區(qū)的繁榮景象。

第二展區(qū),楚漢偉業(yè),郡國重地,講述了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宿遷。本展區(qū)通過對項羽的故鄉(xiāng)下相城遺址的考古再現(xiàn)、泗陽三莊泗水王陵出土的銅器、玉器、木俑等文物陳列,生動地還原了楚漢之爭的風云變幻和漢代泗水王國的高超藝術成就。

第三展區(qū),水運要沖,淮北名邑,展示的是隋唐至明清時期的宿遷。本單元展示了大量隋唐宋元時期的石雕、瓷器、硯臺、銅鏡、化妝用具等。再現(xiàn)了宿遷因古汴河和中運河的開通而形成的“地接南北、貨通八方”的歷史態(tài)勢

第四展區(qū),社會轉型,地域新生,介紹了晚清民國至新中國成立時期的宿遷。該展區(qū)展出的多是近年城市考古過程中的工作成果,全面還原了宿遷明清城墻的分布格局、地理區(qū)位和工程技藝,并通過大量的實物再現(xiàn)了宿遷地區(qū)在明清時期的歷史變遷。

一塊塊硅化木,一件件陶器,一個個編鐘訴說著宿遷那久遠的故事;傳達著宿遷厚重的歷史文化。

宿遷歷史

宿遷,是“華夏文明之脈”。泗洪縣松林莊被譽為“世界化石寶庫”,五萬年前的雙溝“下草灣人”,專家推斷為北京猿人后裔,是現(xiàn)代中國人的祖先之一。

宿遷,是“淮河文明之源”。順山集遺址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早期環(huán)壕聚落,是江蘇最早的新時器時期文化遺址,再次書寫了淮河文明的新篇章。

宿遷,是“西楚文明之魂”。出生于這里的西楚霸王項羽,與其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僅用三年時間便將秦王朝推翻,而后封王稱霸,建立西楚政權,成為西楚文化的精髓。

兩漢時期,宿遷郡國并置,受封于泗水之濱的泗水王國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區(qū)域文化,境內(nèi)出土的漢畫像石,引領我們走進漢代的藝術殿堂。

隋煬帝開通的通濟渠穿過宿遷境內(nèi),首次提升了宿遷位處南北交通樞紐的地緣優(yōu)勢。清代康熙年間中運河的開通,使宿遷成為以漕運為特色的歷史重鎮(zhèn)。

因水患而被迫遷徙數(shù)次的宿遷城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建新縣城于馬陵山南麓,成為一座美麗的山城。為當代宿遷城市奠定了根基。宿遷還是我國釀酒起源地之一。至明清時洋河、雙溝兩大品牌已飲譽海內(nèi)外。

晚清民國之際,西風東漸,宿遷開始向近代城市的轉型,耀徐玻璃廠、永豐面粉廠等近代工業(yè)開始出現(xiàn)。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期間,陳毅、彭雪楓、江上清等領導人曾在宿遷境內(nèi)領導對敵斗爭。取得過“宿北大捷”等多次戰(zhàn)斗的勝利。許多英雄兒女為宿遷的新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宿遷文明發(fā)展史展覽將引領我們:走近宿遷歷史的殿堂,領略宿遷的發(fā)展脈絡,品味宿遷的文化盛宴,感知宿遷的鄉(xiāng)情民風。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素有英雄氣概的宿遷人民將傳承歷史文化,傳播先進文化,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