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柔軟,高而側(cè)扁,橢圓形,背部除蝶耳骨棘隆起外,較平直;腹面略圓突,后部幾垂直向上至尾鰭基;尾柄短而高。頭、體、各鰭、喉須、背鰭棘小下部均為黑褐色。擬餌體大部分黑色,其頂端、周圍細絲為白色。尾柄后部具皮下小黑點。

基本信息

生物代碼750200720060010001 中文名稱多須絲角鮟鱇 拉丁名稱Linophryne polypogon 中文門名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Vertebrata 中文綱名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科名絲角鮟鱇科 拉丁科名Linophrynidae 中文屬名絲角鮟鱇屬 拉丁屬名Linophryne 分布類別海水

形態(tài)特征

背鰭Ⅰ,3;臀鰭3;胸鰭17;尾鰭9(2+4+3)。鰓蓋條骨5。脊椎骨20(12+8,包括尾椎)。

體長為體高1.5倍,為體寬5.6倍,為頭長1.8倍,為背鰭前長1.2倍,為兩蝶耳骨棘間距1.9倍,為下頜前端至喉須基部之距2倍,為背鰭棘長(包括擬餌體)3.2倍,為吻長5.7倍,為眼徑64.7倍,為眼間隔5.5倍,為背鰭長13.9倍,為臀鰭長12.6倍,為胸鰭長8.1倍,為尾鰭長3.5倍。

體柔軟,高而側(cè)扁,橢圓形,背部除蝶耳骨棘隆起外,較平直;腹面略圓突,后部幾垂直向上至尾鰭基;尾柄短而高。頭大,額骨具較高的圓形突起,在眼后上方具1短而尖的蝶耳骨棘(長3毫米),露出皮膚;下頜縫合棘短;前鰓蓋骨棘和角骨棘尖突,但不穿出皮膚。吻較短,吻背中央具觸手。眼很小,上側(cè)位,在蝶耳骨棘稍前下方,為皮膜所蓋。眼間隔較寬,略大于吻長,中間稍凹。鼻管小,約位于吻端與眼之中央,兩鼻孔開孔于鼻管的前后端。口大,斜裂,后端伸達眼下方。下頜稍突出于上頜。前頜骨細長,每側(cè)具14牙,約排列成2行:外行10牙,較小,內(nèi)行4牙,第一牙最長(9毫米);下頜每側(cè)12牙,排列成3行:外行8牙,較小,中行1牙,較長,內(nèi)行3牙,第二牙最長(12毫米);犁骨牙1對(4毫米);咽鰓骨Ⅱ、Ⅲ每側(cè)各具4牙。喉部具須,須的基部始于下頜后端后下方,須在基部分成14分支(各分支均具許多細小側(cè)支,并各具一端發(fā)光器),其中1支較短(為體長7.94%),13支較長(為體長70~80.77%),最長須大于體高。鰓孔較小,位于胸鰭基部后下方。

體光滑無鱗,皮膚松軟而薄。

背鰭棘(觸手)位于吻部背面正中,基底骨較短,前部稍突出;端部具發(fā)光的球狀擬餌體。擬餌體周圍無皮瓣突起,代之以17根分支絲狀突起(絲長一般長于擬餌體,為體長7.22%):端部正中1分支(分成3小支),兩側(cè)各具8分支(各分成2~4小支)。背鰭和臀鰭短小,顯著后位。胸鰭上側(cè)位。無腹鰭。尾鰭較長,中間4鰭條分支。

頭、體、各鰭、喉須、背鰭棘小下部均為黑褐色。擬餌體大部分黑色,其頂端、周圍細絲為白色。尾柄后部具皮下小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