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沿革
研制背景
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完成了全球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yè)”號(USS Enterprise)的建造,但由于 造價過于昂貴,美國海軍并未繼續(xù)建造后續(xù)艦,而是在同一時期繼續(xù)建造成本較低的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其造價只相當于“企業(yè)”號的一半多一點。福萊斯特級建造于20世紀50年代,雖然當時被稱為“超級航空母艦”,但在前幾艘的服役過程中仍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足,一些因設計建造而導致的缺點日漸顯露,尤其是其升降機的配置不夠理想。1956至1968年期間,美國從建造第5艘福萊斯特級時,開始進行大幅度改進,由于改進較大且連續(xù)建造了4艘,因此將其重新命名為小鷹級航空母艦,其最初是作為攻擊型航母而設計建造的。建造沿革
美國號建造期間
1956年12月27日,小鷹級首艦CVA-63“小鷹”號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開工建造,1960年5月21日下 水,1961年4月29日服役。1957年9月14日,小鷹級2號艦“星座”號在紐約布魯克林造船廠開工,1960年10月8日下水,1961年10月1日完工。1961年1月9日,小鷹級3號艦“美國”號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安放龍骨,它是該船廠建造的第2艘小鷹級航空母艦,只是在“星座”號的基礎上作一些改進,1964年2月1日下水。
服役歷程
美國號艦徽
1965年1月23日,美國號服役,在它服役生涯的早期進行了U-2飛機的起落試驗。1973年1月14日,“小鷹”號開始進行由攻擊型航母(CVA)向多任務航母(CV)的改造,成為一艘多功能航空母艦。美國號也于1975年6月30日改裝為多用途航母。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小鷹級航空母艦又陸續(xù)接受延長服役期改裝,單艦改裝費高達9.4億美元,為其造價的3.6倍,改裝后航母的服役期可由30年延長至45年。
1996年8月9日,美國號在最后一次巡航后發(fā)現(xiàn)狀態(tài)較差,因此退役,之后停留在費城港口。
2005年4月19日,美國號被拖離費城舊軍港,根據(jù)海軍海洋系統(tǒng)司令部事的方案,美國海軍水面、水下、空中兵器對其實施了“實彈攻擊”,另外“美國”號航母本身也在多處安裝了高爆炸藥。在經(jīng)歷了整整25天的轟炸之后,“美國”號于當?shù)貢r間5月14日上午11時30分開始大量進水,然后在距離美國海岸58英里處沉入6000多英尺深的大西洋底,在當時是世界上被炸沉的最大型戰(zhàn)艦,為美國軍方設計建造下一代航母提供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在海水即將淹沒“美國”號航母之前,實驗現(xiàn)場的美海軍官兵集體向其行禮致敬。
技術(shù)特點
艦型結(jié)構(gòu)艦型

美國號
小鷹級航空母艦總體上沿襲了福萊斯特級的設計,其艦型特點、尺寸、排水量、動力裝置等都基本相同,飛行甲板面積有所增加,布局也有所改良,在上層建筑、防空武器、電子設備、艦載機配備等方面做了較大改進。小鷹級仍然采用直角加斜角式飛行甲板組合,但優(yōu)化了整體結(jié)構(gòu),位于右舷的島形上層建筑較小,且位置更靠近艦艉,從而使動力裝置后移,軸系縮短,機庫面積增大。細長高大的柱狀綜合桅桿位于島形上層建筑中間、艦橋后方位置,裝有對空搜索雷達天線、火控雷達和導航雷達天線;煙囪位于島形上層建筑后方,與艦橋頂部平齊;起重機位于島形上層建筑后方的飛行甲板外側(cè);近程防御系統(tǒng)安裝在艦艉的左右舷飛行甲板下方;艦空導彈發(fā)射裝置分別位于左舷斜角甲板前方和右舷對稱位置。甲板

美國號
美國號航母在直角和斜角甲板上各有兩具C-13蒸汽彈射器,在斜角甲板上有4道MK-7攔阻索和1道攔阻網(wǎng),共設有四部甲板邊緣升降機,每隔30秒即可彈射1架艦載飛機升空。福萊斯特級的左舷一部升降機是設在斜甲板前端,飛機著艦時就無法使用,而小鷹級將之移到斜甲板后端;右舷升降機方面,小鷹級的三部右舷升降機中,兩部在島形上層建筑前方,一部在后方,剛好與福萊斯特級相反,這種新的配置方式使得艦上的飛機從機庫運上甲板并抵達前方彈射器的時間大為縮短,且各項作業(yè)互不干擾,提高了作戰(zhàn)效率。此外,小鷹級的升降機造型也做了改進,以便停放較長的飛機。結(jié)構(gòu)
美國號航母內(nèi)部整體結(jié)構(gòu)也進行了優(yōu)化,采用了封閉式的加強飛行甲板,從艦底至飛行甲板形成整體的箱形結(jié)構(gòu)。從最底層到艦橋大約有18層樓高,飛行甲板以下分為10層,飛行甲板以上的島式上層建筑分為8層。從艦底至飛行甲板1-4層為燃料艙、淡水艙、彈藥艙和輪機艙;5、6層為水兵住艙、食品庫、餐廳和行政辦公室;7、8層為艦載機維修間、維修人員和雷達員的住艙;9、10層為機庫、戰(zhàn)斗值班室和飛行員餐廳。島式上層建筑的各層主要為艦長及參謀人員住艙、部分倉庫和工作間。自下向上依次為:消防、醫(yī)務、導彈人員住艙;工具、通信及電氣材料庫;軍官室;艦長及司令部人員、新聞人員工作室和休息室等。
艦載武器防御

美國號艦載機
美國號航空母艦武器裝備有小獵犬防空導彈,后更換為3座八聯(lián)裝MK29海麻雀防空導彈發(fā)射裝置,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3座MK16型密集陣6管20毫米速射炮。艦載機
美國號載有1個航母艦載機聯(lián)隊,82架各型飛機,其中包括F-14A雄貓戰(zhàn)斗機20架、F/A-18C大黃蜂戰(zhàn)斗/攻擊隊24架、A-6E“入侵者”攻擊機16架(包括KA-6D加油機)、E-2C鷹眼預警機4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zhàn)機4架、S-3B“北歐海盜”反潛機6架、SH-60F海鷹反潛直升機6架、HH-60H黑鷹救援直升機2架。
艦電系統(tǒng)
美國號密集陣
美國號航空母艦雷達主要包括SPS-48C/E三座對空搜雷達,SPS-49V對空搜索雷達,SPS-10F對海搜索雷達,導航雷達為LN-66和SPS-64(V)9,火控雷達為6部MK-95,SLQ-29雷達由WLR8和SLQ-17組成,兩部SPN-46著艦指揮控制雷達。美國號的電子戰(zhàn)設施包括4部6管固定式MK36型SRBOC干擾火箭發(fā)射裝置,發(fā)射紅外曳光彈和箔條彈;1部SLQ-29轉(zhuǎn)達告警與干擾機系統(tǒng);SLQ-366“水精”水面艦艇魚雷防御系統(tǒng)(SSTDS),發(fā)射拖曳式魚雷誘餌;WLR-3ECM接收機和WLR-11IFM接收機,WLR1,WLR11組合式雷達告警一干擾機系統(tǒng)。
美國號聲吶為SQS23,SSQ-82衛(wèi)星通信包括SRR-1WSC-3(UHF)、WSC-6(SHF)、USC-38(EHF),火控為3套MK91導彈控制系統(tǒng),指揮控制為海軍戰(zhàn)術(shù)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和先進作戰(zhàn)指揮系統(tǒng)(NTDS/ACDS),4A、11、14、16號數(shù)據(jù)鏈和JMCIS聯(lián)合海上指揮信息系統(tǒng)。
性能數(shù)據(jù)
艦體參數(shù) |
艦長 | 319.3-323.6米 |
艦寬 | 93.6米 |
吃水深度 | 11.4米 |
標準排水量 | 60100噸 |
滿載排水量 | 79724-81123噸/84914噸 |
展開表格服役動態(tài)

1981年美國號通過蘇伊士運河
1967年6月8日,美國船只遭到以色列魚雷快艇和戰(zhàn)斗機的攻擊,美國號奉命前往進行救護。1968年、1970年和1973年,越南戰(zhàn)爭期間,美國號曾3次開赴越南沿海,部署于越南北部海域參加越戰(zhàn),以艦載機打擊越軍縱深目標,參戰(zhàn)時間長達112天。
1980年,美國號7次活動于地中海。
1981年,美國號曾部署于紅海和印度洋。
1986年,美國和利比亞沖突期間,美國號于3月24日出動A-6E,擊沉利比亞一艘導彈艇,4月15日,其艦載機襲擊了班加西2個目標。
1991年1月,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號是參戰(zhàn)的艦船之一,其組成的航母編隊同“肯尼迪”號和“薩拉托加”號一起對伊拉克發(fā)動了襲擊,是唯一從阿拉伯半島兩翼的紅海和波斯灣向伊拉克進行打擊的美國航空母艦。
總體評價
小鷹級航空母艦由福萊斯特級脫胎換骨而來,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級常規(guī)動力航空母艦。該級航空母艦的性能雖不及核動力航空母艦,但也不失為美海軍航空母艦中的骨干力量。(環(huán)球網(wǎng),搜狐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