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轟炸機(英文:B-10Bomber)是一種雙發(fā)動機單翼轟炸機,可攜帶炸彈1025千克。它是世界上第一類轟炸機,其設計思想是最為經典的。

中文名

b-10轟炸機

類型

轟炸機

研發(fā)單位

格倫·L·馬丁公司

所屬國家

美利堅合眾國

服役時間

1934年11月

退役時間

1942年

生產單位

格倫·L·馬丁公司

外文名

b-10 Bomber

發(fā)展型號

維他命B12

首飛時間

1932年2月16日

發(fā)動機數(shù)量

2

飛行速度

159節(jié)(294km/h)、最大187節(jié)(346km/h

馬力

775×2

主要使用方

美國、土耳其、荷蘭、阿根廷、中國

國家

美國

歷史沿革

最初,美國飛機制造商馬丁公司(GlennL.MartinCompany,1995年被洛克希德公司并吞,成為洛克希德.馬丁集團)在1930年代初,為了要爭取美國陸軍航空隊對于轟炸機訂單的市場,遂開始發(fā)展一款被稱為第一百二十三型(Model123)的試作機計劃。

b-10轟炸機

由于當時意大利空軍學家杜黑的空權論盛極一時,世界空軍界吹起了一陣高速重轟炸機的旋風,當時的轟炸機主義者聲稱只要造出比戰(zhàn)斗機快上數(shù)十公里的高速轟炸機,就不需要配備護航戰(zhàn)斗機了;當時因為大型機場還不多,可以利用湖泊與海洋等地形直接起降的飛行艇遂在20~30年代流行一時;然而巨大的浮筒與高肩翼設計卻也造成了龐大的阻力,這是馬丁公司極欲避免發(fā)生的。

因此123型試作機在當時來說是擁有最高出力的兩顆萊特廠發(fā)動機,可收回式的起落架,稍后更決定采用封閉式座艙配置與全金屬低單翼設計,以降低阻力,提高速度。

比起當時戰(zhàn)斗機與轟炸機都采取開放式座艙設計以獲得良好視界的主流,馬丁公司認為提供乘員充足的防彈保護和更流線的造型以提高速度、增高升限才是一架轟炸機的當務之急。不過為了要彌補全封閉式機艙帶來的視野受限問題,馬丁公司采取了把駕駛艙刻意作成凸出的球狀玻璃罩,以增廣駕駛員的所見視野。

馬丁公司還在這架概念機上實驗了許多嶄新的設計,過去的開放式座艙轟炸機一般來說都是在后座與側面舷窗設置機關槍座以防備戰(zhàn)斗機的襲擊;然而戰(zhàn)斗機只要給予這些開放式的槍座機槍掃射,就能輕易地殺死毫無裝甲保護的機槍手。于是馬丁公司為123型試作機裝置了半圓形的龜殼狀凸出槍塔───這個設計隨即便影響了全世界轟炸機的自衛(wèi)武裝配置,成為所有人公認轟炸機最恰當?shù)臉藴省?/p>

接近完成品狀態(tài)的XB-10于1932年公開展示時,可說是集30年代初期最先進科技于一身,其速度、防御力、載彈量、火力等各方面優(yōu)異的性能,令美國陸軍航空隊與各國軍事觀察家大為震驚;它的速度是當代所有轟炸機的1.5倍以上,甚至比大多數(shù)的雙翼或高肩翼單座戰(zhàn)斗機要來得更快、更敏捷。

三挺點30機關槍的自衛(wèi)火力更是令全世界的航空公司都開始反省下一代轟炸機與攔截戰(zhàn)斗機的設計案,美國陸軍航空隊也毫無疑問地選擇B-10作為下一世代的主力轟炸機,從此之后重火力、高速、大型的重轟炸機時代到來了。陸軍航空隊的亨利.阿諾德將軍即評價B-10為「合眾國戰(zhàn)略轟炸機部隊的先驅」。

研制歷程

MartinB-10是世界第一種全金屬單翼轟炸機,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設計,為美國陸軍航空隊采用,于1934年首次服役[2]。由美國格倫·L·馬丁公司自行研發(fā),型號為MartinModel123,性能高于當時的戰(zhàn)斗機。它也是第一架被大量生產的轟炸機,但等到B-17、B-18推出后,該機的服役期便迅速地結束了,大多數(shù)飛機皆外銷出口。后期的B-12,B-13,B-14,A-15和O-45與此機構型相同,但使用Pratt&Whitney發(fā)動機而不是B-10的WrightCyclones發(fā)動機。

從1933年制式采用到1936年間是B-10最風光的時代,在美國陸軍航空隊以轟炸機部隊為主力的擴張軍備計劃里,B-10成為了自一次大戰(zhàn)以來生產量最龐大的轟炸機,期間還因為采用普惠公司(PrattandWhitney)的新式引擎代替萊特公司(Wrightengines)的改良案,而誕生了B-10的姐妹機B-12。因為引擎出力的提高(675匹馬力~775匹馬力),B-12可以飛得比其原型的B-10更快。

1934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的B-10從華盛頓特區(qū)起飛往阿拉斯加,落地加油之后再返航,航程長達8290英里;即使中間有落地加油數(shù)次,但是其超長的續(xù)航力與長距離飛行的可靠性都獲得了證明與肯定。

資金危機

原本馬丁公司預估B-10大概能夠擁有五至八年的壽命,公司也能從接連不斷地訂單和修護契約中得利,但是,好景不長;航空界技術的日新月異遠超過馬丁公司的預想,更新式的轟炸機如同雨后春筍般誕生,波音公司(Boeing)在1935年所設計的299型試作機(Model299),也就是B-17空中堡壘的誕生,更是給予B-10致命的一擊。

B-17抄襲了許多源自于B-10的設計并且更加發(fā)揚光大;其機身亦為全金屬低單翼構成的流線造型,并且在機身上配備大量的球型機槍座,而且因為裝備了四發(fā)動機,而使得載彈量、航程、火力、裝甲都能躍升到雙發(fā)的舊式機B-10的兩倍以上。

美國正式選擇B-17與B-25作為下一世代的長距離與中距離轟炸機后,馬丁公司頓時因為失去了財源收入而從天堂跌落地獄,下一世代的試作機B-26又還沒完成,結果陷入資金不足濱臨倒閉的危機。

結果,馬丁公司被迫將淘汰掉的B-10與還堆在生產線上的半成品機群賤價脫手換取資金周轉,遂吸引了當時財力不是那么充裕的荷蘭、阿根廷、智利、土耳其、中華民國、與蘇聯(lián)的部份研究單位低價采購,編組成經濟又實惠而且數(shù)量龐大的轟炸機部隊。

馬丁B-10B型轟炸機是一種雙發(fā)動機單翼轟炸機,每臺發(fā)動機的功率為775馬力,機長13.63米,翼展21.49米,起飛重量達7430千克,最大時速為343千米,最高飛行高度為7300米、航程僅達900千米。飛機上還裝備有機槍3挺,可攜帶炸彈1025千克,乘坐4人。馬丁B-10B型轟炸機帶有當時先進的封閉座艙和旋轉炮塔。

設計者:佩頓·M.·麥格魯?shù)拢≒eytonM.Magruder)

服役:1934年11月

退役:1942年

主要用戶: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C)、土耳其空軍、荷蘭東印度皇家空軍、阿根廷空軍、中國空軍

生產年份:1933年-1937年

生產數(shù)量:342架

單位造價:52,083美元

衍生機型:MartinModel146。

技術特點

B-10系列的外形異常古怪,最明顯的是就其“大腹便便”,其次就是突出的“下巴”,2個分離的駕駛艙也突出于機背,看起來像外星怪物。但是,B-10系列的設計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它是第一種批量生產的全金屬結構轟炸機,并采用了變距螺旋槳、整體油箱、高效率襟翼、炸彈內置、可收放起落架等先進技術和設計,使其速度超過當時任何·種轟炸機并能夠與當時的戰(zhàn)斗機匹敵,它在運載900千克炸彈的戰(zhàn)斗航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000公里,飛機升限更是達到了2萬米以上。

b-10轟炸機

性能數(shù)據(jù)

全長:13.6米

翼展:21.5米

全高:4.7米

凈空重:6680千克

離陸重:7440千克

翼面積:63平方米

動力:WrightR-1820-33改良型發(fā)動機,775匹馬力x2

巡航速度:294千米/小時

最大速度:346千米/小時

續(xù)航力:2200千米

升限:7380米

武裝:.30白朗寧機槍x3

載彈量:1030千克

造價:55,000美金/架(1933)

服役動態(tài)

馬丁B-10轟炸機在出場時曾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轟炸機,它比雙翼驅逐機要快上1.5倍,并比當時其它的戰(zhàn)斗機都飛的快。雖然B-10開創(chuàng)了新的轟炸機時代,但1930年代快速發(fā)展的轟炸機設計確讓此型轟炸機在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即成為了一種過時的機種。在亞洲戰(zhàn)場之上,荷屬東印度與中國的B-10機隊很快的就被證明無法對抗日本新式戰(zhàn)機的攔截。

中國空軍在1936年后就購入了九架馬丁139WC型(B-10B的外銷型號),在1937年7月7日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的這段期間國府也向蘇聯(lián)采購了許多SB-2屠波烈夫雙發(fā)轟炸機與TB-3四發(fā)重轟炸機,并透過德國軍事顧問團引進德國的亨謝爾He-111轟炸機。

然而,這些新引進的轟炸機大多數(shù)是由洋員機組(傭兵)所駕駛,但是由于缺乏類似陳納德的飛虎隊那種管理制度,而成為缺乏士氣與軍紀的單位;往往一遭遇到日機攔截,就拋棄炸彈掉頭回航,甚至是毀機跳傘以求生。

在經過開戰(zhàn)序盤的激烈戰(zhàn)斗之后,中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損失慘重,尤其是在松滬與南京上空的航空消耗戰(zhàn)后,空軍已經沒有足夠的護航戰(zhàn)斗機可以用于掩護轟炸機部隊作戰(zhàn);而新一代的日軍戰(zhàn)機如九六艦戰(zhàn)的速度,都遠高于廠商宣傳的所謂「高速轟炸機」,高速轟炸機的理念在現(xiàn)實科技的進步下,當場撞上科學之壁而成為一堆廢言。

1938年春,當時的中國政府為了激勵民心士氣并向日本與國際媒體宣傳,決定策劃一次對日本本土的超長距離空襲作戰(zhàn)。早在1938年5月19日夜,中國空軍出動兩架“馬丁”B-10轟炸機,從漢口機場出發(fā),經寧波機場補加燃油后,遠征日本本土。

1938年,中國國民黨空軍的B-10成功地對日本腹地進行了“傳單轟炸”,極大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駐菲律賓美軍、駐印度尼西亞荷軍的B-10也對反抗日本法西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38年5月19日,晚上11點48分,寧波櫟社機場停機坪上的兩架"馬丁"B—10B型轟炸機驟然發(fā)動,滑入跑道,瞬間便昂首騰空。駕駛這兩架轟炸機的駕駛員分別是中國空軍第14中隊隊長徐煥升和第19中隊副中隊長佟彥博。他們奉令夜航東飛,執(zhí)行一項越??找u日本本土的特殊任務。

中國空軍與參謀單位在經過審慎的評估后,選定了B-10馬丁式作為空襲日本本土的機種。之所以會交由馬丁式執(zhí)行任務的理由是因為SB-2與He-111初期型的航程太短,而四發(fā)動機的TB-3重轟炸機則是速度太慢、體積龐大,加上蘇聯(lián)發(fā)動機會發(fā)出大的可怕的低沉嗡嗡噪音,使用它毫無疑問鐵定會被發(fā)現(xiàn),并被日本戰(zhàn)斗機攔截擊落之。

由于當時中國空軍僅存四架馬丁式B-10轟炸機,其中兩架堪用(1403與1404號機),使用B-10掛載700公升補充油料,飛往日本的最大可載彈量只有500kg不到,所以中國當局遂放棄采用傳統(tǒng)空襲,決定采取空投傳單的輿論宣傳戰(zhàn)。

作戰(zhàn)計劃是由漢口基地起飛,在上海附近的寧波基地降落后迅速補給油料,飛往九州上空,執(zhí)行空投傳單任務,然后返回中國本土。

于是,軍事委員會政治作戰(zhàn)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遂著手草擬《告日本國民書》,《告日本工人書》、《告日本農民大眾書》、《告日本工商者書》、日本異議人士所投書的《反戰(zhàn)同盟告日本士兵書》,整合成一份單張紙報,作為空投日本的傳單。

至于飛行員的人選,起初是打算讓B-10的原洋員機組執(zhí)行任務;但蔣介石拒絕了付給洋員機長十萬美金報酬的要求,派人解除B-10機群飛行傭兵的職務,改由中國空軍第十四大隊司令徐煥升擔任特遣隊隊長與1403號機駕駛,第十九大隊副長佟彥博擔任1404號機駕駛。

徐煥升是中央航校第一期畢業(yè)生,基于中德軍事合作協(xié)約而被派往德國接受德國空軍訓練,受過嚴格的德制轟炸機操作訓練;佟彥博也是隸屬裝備He-111、受德式訓練的十九大隊出身,兩人都具備當時在中國可說是相當罕見的盲目與夜間儀器飛行能力,是國府空軍的菁英份子。

在其余六名成員到齊并且為此次任務進行了相應的改裝之后,徐煥升在武漢附近進行了為時兩個月的密集訓練;他并要求部下能夠確實掌握無線電使用方法、與精確的航法判讀與儀器盲目飛行能力。

由于五月時值陰晴不定的梅雨季,因此特遣隊成員均隨時整備待發(fā),等待出擊許可的命令發(fā)布下來。徐煥升于五月十九日自寧波發(fā)電給漢口的航空委員會,發(fā)出「寧波天氣良好」的電文。當日下午3點23分,兩架B-10就從漢口基地升空飛往寧波基地,于下午6點平安抵達。

歸航回來的徐煥生

“準備投彈”,隨著徐煥升發(fā)出的命令,炸彈艙被打開了,一股冷風從飛機下邊沖上來,成捆成捆的傳單散開后,立即像大片大片的雪花,紛紛揚揚、翻翻滾滾地飄落下去,很快就消失在夜空中。

馬丁B-10轟炸機在長崎上空撒過傳單后,馬上又飛往福岡等地方,散發(fā)了上百萬傳單。這時候,日本人發(fā)現(xiàn)了撒傳單的飛機,馬上實行了燈火管制,九州島上一片漆黑,高射炮也急急忙忙地醒來發(fā)射炮彈。但是,這已經是“馬后炮”了,兩架馬丁B-10轟炸機勝利完成任務,已經輕輕松松地返航了。

天亮前,徐煥升他們安全回到了祖國的???。9點24分,徐煥升的飛機穩(wěn)穩(wěn)當當?shù)亟德湓诮髂喜龣C場,他人僚機也順利地降落在江西玉山機場。11點13分,兩架飛機凱旋在漢口機場上,迎接他們的人群早早就等候在那里了。這次行動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武漢三鎮(zhèn)的市民為慶賀勝利燃放了三日鞭炮。

日本人看到傳單后大吃一驚:“中國的飛機也能飛到日本本土上空來嗎?!?/p>

事實正是這樣。不管日本人承認與否,這次行動在世界上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6年,美國《生活》雜志上刊登了世界聞名的12個飛行員的照片,其中就有徐煥升,并說他是先于美軍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個人。

b-10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