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87年第一屆國際天文照相會議決定,用照相法編制全天照相星表。這是一項大規(guī)模的國際合作工作,由十幾個天文臺使用標準天體照相儀進行觀測,以編制星等亮于11等的照相星表。

運作

觀測按分區(qū)進行,平均密度約為每平方度40顆星。最后結(jié)果應該是恒星的赤道坐標,但是大部分天文臺只發(fā)表了底片的量度坐標。這項工作雖然開始于十九世紀,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全部完成。主要原因是望遠鏡的視場太小,工作量過于巨大。進行第二期照相觀測,就可以求得恒星的自行,有些天文臺已完成這項工作,有些尚未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