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石湖居士詩集》

作品類型

即事感懷

主題

抒懷

主題

憐憫

寫景

寫雨

動物

蚊子

作品賞析

人老了,不喜歡睡懶覺,倒喜歡睡神(睡魔)清醒,老早就醒來了;醒來時才五更時分(拂曉),像無知的枯木頭那樣在床上坐著,聽外面淅瀝淅瀝的雨聲。蘇東坡有句詩“兀坐如枯株”,說呆直地坐著,像一段枯木頭。這里“兀坐枯株”就是借用蘇東坡的這個比喻,來形容他早起端坐的樣子。他坐著“聽五更”,不是聽五更時的更鼓聲,從詩題“曉起聞雨”,可以知道這是聽雨聲。

這雨是他昨夜睡過去以后才下的。第二聯(lián)就回憶昨夜的情景:蠟燭的余灰結(jié)成燈花,一朵一朵的,像天上的云彩,真叫人喜歡(憐);屋里的蚊子兇得很,飛揚(yáng)跋扈,瘋狂咬人,那哼哼的蚊聲真是討厭極了。古人有所謂“燼火如輪”(《玄真子》)的說法,說燈花的形狀像車輪。又有的用“蕭索輪囷”(輪轉(zhuǎn)屈曲的樣子)來形容“卿云”(《史記·天官書》),這里借用這個成語來描寫燭燼,說燭燼像車輪,又像云朵。在這一聯(lián)里,說燈花“蕭索輪囷”,說蚊子“飛揚(yáng)跋扈”,都是用很大的形象來描繪細(xì)小的東西,是故意夸張,使人對細(xì)小的景物有更深刻的印象。

后面四句寫作者對這一陣秋雨的憂慮。對于作者來說,他不種地,晴天下雨天同他的關(guān)系不大。農(nóng)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這一天,是希望天晴的,因?yàn)榘达L(fēng)俗習(xí)慣,這一天要登山游覽,喝酒賞菊。而重陽節(jié)卻過去了,已經(jīng)爬過山,賞過菊,本來可以讓它去下雨好了;可是,莊稼熟了,正是收割的時候,農(nóng)民們忙得很,卻很需要有個晴日好天氣。不要說秋收時,谷物已經(jīng)上場,便可以放心了,還很需要烈日(濃日)陽光來曬香稻哩。

看來,這位“田園詩人”,并不像以往有些田園詩人那樣把田園當(dāng)作逃避人世紛爭的安逸處所,那樣自得其樂,而是對農(nóng)事比較關(guān)心,對農(nóng)民比較同情。據(jù)說孝宗皇帝曾想讓他當(dāng)宰相,嫌他“不知稼穡之艱難”,即不知種莊稼的艱苦,也就作罷。其實(shí),從他大量地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詩篇看來,他對于“稼穡子艱難"還是有所體會的。正因?yàn)檫@類詩中灌注了這種精神,所以他把“田園詩”向前推進(jìn)了一步。[1]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作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中興四大詩人之一。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jìn)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為泛使出使金國,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并爭求改定受書之儀,不辱使命而還。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調(diào)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參知政事,此后相繼知明州、建康府,頗著政績。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資政殿大學(xué)士。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詩。風(fēng)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nóng)村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chǎn)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傳世。

紹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后世遂稱其為“范文穆”。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趙峨,倪林選編 . 唐宋律詩選講 . 北京 :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2-01 . 226 .[2] (宋)范成大著;高海夫選注 . 范成大詩選注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2 .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