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番陽湖
凄悲鴻雁來,泱漭魚龍蟄。
雷霆一鼓罷,星斗萬里濕。
波翻漁火碎,月落村舂急。
折葦已紛披,衰楊尚僵立。
長年畏簡書,今夕念蓑笠。
江湖有佳思,逆旅百憂集。
注釋譯文
注釋①番(pó)陽湖:番陽縣之湖。番陽縣,本春秋時楚之番邑,秦置番陽縣,漢改鄱陽縣,今名波陽縣。
②泱漭(yāng mǎng):水面寬闊的樣子。
③簡書:指用于告誡、策命、盟誓、征召等事的文書,亦指一般官方文牘。出自《詩·小雅·出車》:“豈不懷歸,畏此簡書?!?/p>
④佳思:好的抉擇。
⑤百憂:各種憂思。
譯文深秋時節(jié)南來鴻雁鳴聲凄悲,水勢寬廣魚龍都深潛于湖底。
一陣激如戰(zhàn)鼓般的閃電大雨,連天上的星斗都象被洗拭過。
湖上波濤翻滾船火時隱時現(xiàn),月落時分村舂聲音此起彼落。
湖邊蘆葦在秋風中已經(jīng)枯折,而岸上的楊柳變得葉落枝枯。
長久以來已厭倦了仕途生活,現(xiàn)在終于下定決心要歸隱了。
身在逆旅館舍心有種種憂愁,最終有了放浪江湖的好想法。
創(chuàng)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范成大在徽州任司戶參軍時作了這首詩。范成大初入仕途,正處趙構奉行投降路線、辱國茍存、腐敗無能的時代。神州陸沉,民不聊生。而詩人為徽州司戶參軍,六七年未見升遷。想挽救祖國危亡而不得展其才,想拯救民生而不得參其政,一次詩人旅次鄱陽湖,便寫下這首借景抒慨之作。寫作的時令應是在秋冬之際,詩里說“鴻雁來”、“魚龍蟄”、“折葦”、“衰楊”,都不是春夏景象。
作品鑒賞
賞析徽州與饒州緊鄰,鄱陽湖又是當時除洞庭湖之外的大湖。范成大作為地方上的一個低級官員,歷時又這么長,難免仕途因“沉滯”的不公平而消極。于是,他借游山觀水的機會,宣泄自己的不滿,詩一開篇即以“凄悲鴻雁來,泱漭魚龍蟄”來抒發(fā)自己的感受。直到詩的最后,仍借杜甫“悲見生涯百憂集”的百憂,作為自己對前途的悲觀預測。
從寫景的角度看,對鄱陽湖的景色寫得蒼茫而遼闊;從抒情的角度看,寫的是孤窮之悲、霜露之恨,有厭倦仕途,渴望歸隱之意。蒼涼壯闊之景和消沉思緒相交雜,這本身就呈現(xiàn)著壯志難伸之緒。因而,透過字面之景而揭其思想底蘊,它表現(xiàn)著對社會的不滿,對現(xiàn)實的批判。
面對著浩渺的鄱陽湖,詩人起筆就說: “凄悲鴻雁來,泱漭魚龍蟄。”鴻雁南來,表明時已深秋;水勢廣遠,魚龍都深潛于湖底,這都是季節(jié)中應有的實景。但寫鴻雁而加“凄悲”、寫魚龍用一“蟄”字,正表明了一種“時不宜人”的思緒。
華夏的山河畢竟是十分美好的,尤其是馳名遐邇的鄙陽湖,更具有壯人心志的特別景色: “雷霆一鼓罷,星斗萬里濕?!币魂嚰と鐟?zhàn)鼓的雷霆閃電,一場傾江倒海的大雨,沖刷天地,洗滌萬物,雨過天晴,連天上的星斗,都象被洗拭過一般,格外晶瑩明亮。黃庭堅有“天南星斗濕”之句,這里,范成大借句而略加改造,用“萬里濕”來形容天體,不僅寫出雨后星光的明潔燦爛,而且也寫出了湖面的廣袤無垠。如果把整個國土比作鄱陽湖,那么,如果經(jīng)過一場暴風雨般的激戰(zhàn),就可使得萬里山河重換新貌。
但畢竟洗雪國恥之幻想不能代替現(xiàn)實,況且詩是寫鄱陽湖。因而下面仍寫湖上夜景: “波翻漁火碎,月落村舂急?!北姸嗟臐O民,以湖為家,白天捕撈,直至夜晚才顧得上生火做飯,但由于波濤翻滾,那船家的點點燈火,在湖波的翻滾中時隱時現(xiàn),此明彼暗,從而出現(xiàn)了“漁火碎”的奇觀;岸上農(nóng)民,寒夜春搗,月落更深,千家萬戶的農(nóng)夫農(nóng)婦,還在借著月的微光勞作不息。由于是萬家舂搗,疊連繁緊,所以說“村春急”。這兩句,一寫視覺,一寫聽覺。從“碎”、“急”二字中,使人看到漁家的辛苦,農(nóng)民的勤勞。此前,詩人曾寫過《催租行》和《后催租行》,那是控訴統(tǒng)治者對農(nóng)家百般盤剝、直逼得農(nóng)民賣兒鬻女。聯(lián)系那兩首詩,再來理解“漁火碎”、 “村舂急”,可知詩人寫這鄱陽夜景時的心情,就更會理解到,這絕不單純是寫湖上夜景,而是在寫同情人民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由于心緒不好,眼中之景也就更加凄涼:“折葦已紛披,衰楊尚僵立?!焙厹\灘的蘆葦,在寒秋凄風中已經(jīng)枯折,雜亂紛披,是一片衰敗景象;而岸上的楊柳,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紛盛披拂、裊娜多姿,而今只變得葉落枝枯,呈現(xiàn)著衰老的僵立之態(tài)。它們都在為寒冬的將臨兩悲愁。 “已紛披”、 “尚僵立”,都是以眼前的實景契合詩人心緒悲凄煩亂之態(tài),是情景交融之筆。
“長年要筒書,今夕念蓑笠”。指出詩人心緒不好的原因及詩人觀景后的打算。 “簡書”是朝廷之命,不敢違背?!对娊?jīng)》中有, “豈不懷歸,畏此簡書”之句,范詩借以總結了仕途中的失意思歸兩不敢辭官之苦。 “蓑笠”,蓑衣和斗笠,是垂釣者和歸隱者的裝束,柳宗元詩,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之句,范詩借以表辭官歸隱之心。 “長年”表示久已厭倦,“今夕”表示已下決心。
詩人在幕府中工作,長久以來已厭倦仕途的生活。今夕欣賞鄱陽湖色,頓有江湖歸隱之思。漁樵耕讀,自由自在,不必心為形役,勞苦奔波?!澳钏蝮摇?,蓑笠的形象是與簡書截然不同的,分屬兩種生活的世界。“蓑笠”是屬于江湖,身在江湖,即有一份閑情,有一份佳思,而官府中的工作,把人的性靈都磨盡了。由于厭倦了仕途生活,才會畏懼簡書的飛至,也才會羨慕山河漁樵。
末二句: “江湖有佳思,逆旅百憂集”,這兩句是倒裝。意謂因在逆旅館舍中,想到國事的危機、朝政的敗壞,民生的維艱,仕途的失意,真是“百憂”集于一身。無奈才有了歸隱的“佳思”,想以放浪江湖而達到獨善其身的目的。
在藝術上,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景與情會,情景融一,許多景色都極富有暗示性和伸張力。在字面上,句句都是寫鄱陽湖晚秋實景,但旬句又都抒發(fā)著詩人壯志難伸而被逼歸隱之情。在主觀情思的點染下,雁是“凄悲”的,魚龍是“蟄”藏的,蘆葦是“紛披”雜亂的,楊柳是凋敗“僵立”的。但魚龍”蟄”暗示了賢哲宜避時世, “雷霆”一鼓暗示了詩人對變革現(xiàn)實的朦朧向往, “僵立”的楊柳也是為了迎接來日的春風麗暫作忍耐, “今夕”之念也是為了暫作“霧中豹”,來日顯身手。因此,讀者讀這首詩,既要看到消極思緒的一面,又要看到待時報國的一面。
評價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杜華平《鄱陽湖歷代詩詞集注評》: “雷霆”四句煉字工切,描寫生動。末尾四句用思曲折,“畏簡書”則自“念蓑笠”,故有“江湖佳思”。而此時漂泊江湖,卻又產(chǎn)生逆旅之憂思。
作者簡介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jīng)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xiāng)石湖,卒謚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