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寧化縣寶塔寺位于城外慈恩古塔之側(cè)。于宋宣和間僧禮公募建,幾經(jīng)廢興,民國9年(1920年)頹圮,民國26年由釋盛庸募捐重建。寶塔寺先后作名寶塔院、慈恩塔寺,寺因慈恩古塔得名,現(xiàn)坐落在翠江鎮(zhèn)雙虹村塔下街。

地理位置

福建省寧化縣寺廟

基本簡介

寶塔寺原名寶塔院、慈恩塔寺,寺因慈恩古塔得名,現(xiàn)坐落在翠江鎮(zhèn)雙虹村塔下街。據(jù)寧化縣志記載,“宋宣和六年(1125)由僧禮公募 建”,迄今880 余年歷史。寶塔寺地處縣城南大街,地理條件優(yōu)越,其建筑之完善,屬寧邑古剎之最,鼎盛時期常住僧眾達百人之多,為閩贛邊界佛教弘法中心之一。

歷史進程

寧化縣寶塔寺

塔與寺交相輝映,蔚為壯觀,明正德六年(1511),寧化同知陳熙將“慈恩古塔”勝景列為寧陽八大景觀之首。今北京故宮博物館尚有寧化慈恩塔的塔簿史冊,寶塔寺由此馳名海內(nèi)外。寶塔寺千年來歷盡滄桑,兵革水火,多番劫難,幾度興衰。

明永樂11年(1413)毀,化成八年(1472)同知陳熙重修。

次年秋,塔燹,寺幸存。正德三年(1508),典史汪清令僧祖隆募創(chuàng)。

明萬歷廿四年(1596),寺毀。四十三年(1615),僧日鼎募建。清康熙年間,就寺為僧會司,興廢無考。

民國九年(1920)又圯,民國26 年(1937),僧盛鏞為首募建成當時規(guī)模,塔、寺方為今名。后幾經(jīng)修復(fù)完善直至1965 年?!拔母铩逼陂g,全寺被各單位和集體分別占用。慈恩古塔亦于1970 年拆毀,僧尼還俗,金身涂炭,歷史瑰寶毀于一旦,僅留盛德一人棲身寺中。

1978 年,落實宗教政策,寶塔寺始歸還縣佛教協(xié)會。

1983 年,釋明琴等重新入寺住持,募化二十萬元裝飾大雄寶殿,得塑佛像金身,使該寺湮沒幾十年后佛日重輝,法輪再轉(zhuǎn)。[1]

寺廟詳述

寶塔寺屬1993 年第一批登記,占地面積1699.6 m、建筑面積1199.6 m。寺中有磚木結(jié)構(gòu)宮殿式大雄寶殿1 座,住房、廚房、膳廳各配套設(shè)施齊全。大殿內(nèi)祀塑華嚴三圣、千手觀音、文殊、普賢、伽藍、達摩、韋馱和十八羅漢等佛像。觀音樓上祀塑西方三圣,樓下前廳祀有地藏菩薩,后廳有西歸堂。寺中現(xiàn)有常住13 人,其中比丘6 人、比丘尼4 人、居士3 人。自民國以來,先后任過該寺住持的有:盛鏞、盛德、明琴、廣能、廣清、慧空、明陽、照遠?,F(xiàn)任負責(zé)為釋廣祥。

遷址重建

由于該寺塔基、山門均被公房、民宅征占,出入從胡同小 巷曲拐,一旦火患,施救無路,存在嚴重隱患。1996年縣府劃割城南方向約兩公里的牛崗山作為建塔用地及寶塔寺基,占地 11700 m。經(jīng)數(shù)年建設(shè)施工,克服重重困難,耗資180 多萬元的寶塔已矗立在牛崗山頂,無比雄偉壯觀。遷建寶塔寺計劃投資約300 余萬元,其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觀音閣、地藏殿、鐘鼓樓等建筑,正在籌備規(guī)劃之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