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寺前身為"觀音庵",始建于清初,原址在泗陽京杭大運河北岸眾興鎮(zhèn)北門內(nèi)。

中文名

梵音寺

地理位置

江蘇省泗陽縣城黃河故道南岸

始建

清初

前身

觀音庵

占地面積

約三畝

簡介

坐落在江蘇省泗陽縣城黃河故道南岸,占地約三畝,前面是蘋果園,后有綠色林帶,寺院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從人民南路右拐沿著佛源路向西不到二百米,便到了梵音寺。

始建年代

梵音寺前身為"觀音庵",始建于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初,"觀音庵"前后大殿僅存各三間土墻草苫廟宇,東西寮房還有幾間,全是柴草房,殿內(nèi)放置二十幾尊菩薩。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從蔡和尚到方玉、圣意已歷經(jīng)五、六代傳人。"文革"期間,"觀音庵"內(nèi)大小菩薩被"造反派"全部砸爛,方玉、廣圣等僧人由街道居委會當"五保戶"養(yǎng)起來。一九七九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真正落實,但"觀音庵"的原址土地先后被周圍居民大部分占用,僅剩不到30平方米的三間草殿,破爛不堪,信眾稀少,香火冷落。

一九九○年后,庵事由揚州祗陀林圣意師主持,信眾倍增,法業(yè)漸興。

典故

一九九二年春天,旅臺鄉(xiāng)友陳慧劍先生回大陸探親,此人是海峽兩岸乃至東南亞著名的佛學(xué)研究者。一次,其幼孫漢清偶引慧劍先生人庵拜佛,見"觀音庵"活動場所太狹小,感慨系之。他返臺后,撰文刊于《龍樹雜志》,倡議島內(nèi)信眾,先后捐獻美金十余萬元,贊助故里重建觀音庵,弘揚佛法,增加旅游景點。此后,在泗陽縣政府大力支持下,于一九九三年七月,在廢黃河南岸棉花原種場轄區(qū)之內(nèi),擇購二畝六分凈地為重建之所。八月起興建,慧劍先生長子愛群督導(dǎo)工程,次年五月底竣工。

新寺落成后,觀音庵"易名為"梵音寺",于一九九四年九月五日(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舉行隆重的大佛開光儀式。

建筑風格

梵音寺分前、中、后三個大殿。前大殿為天王殿,一進大門便是一尊彌勒佛笑像,人們一見笑佛想到兩旁對聯(lián)的深刻含意,上聯(lián)是:笑口常笑天下可笑之人;下聯(lián)是:肚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彌勒佛像背后是手持利劍的韋陀護法神。在天王殿內(nèi)還設(shè)有800多公斤的大鐘和直徑1.2米的大鼓,寺內(nèi)早上3點和晚上9點各撞鐘擊鼓-次,聲間數(shù)里,頗具氣勢。

寺院庭內(nèi),在兩行青松花草的映襯下,一座高約3米的鑄鐵寶鼎高高矗立在中央。五間東廂房是圖書室,。

中大殿為"大雄寶殿",這是寺內(nèi)主要建筑物,青磚青瓦,飛檐走壁,廊檐下有五根朱紅柱,顯得古色古香。大雄寶殿內(nèi)供有三尊2米多高的大佛像,分別是釋迦牟尼、藥師和阿彌陀佛。三尊大佛金光燦燦,肅穆慈祥。在后壁懸掛的三圣像兩側(cè)寫有"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醒目條幅。三尊大佛背面是立于鰲背的觀音塑像,金童、龍女站立兩旁,顯示出普渡眾生、大慈大悲的形象。大雄寶殿東山墻壁上鑲著刻有梵音寺緣起大理石碑文;西山墻上刻著682名臺灣民眾捐資功德芳名錄。

寺內(nèi)舍利

后大殿是"地藏殿",殿內(nèi)正中供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像。沿內(nèi)墻壁擺放亡人骨灰盒架。陳慧劍先生去世火化后,"舍利獻瑞,終至花落蓮成",留有"舍利子"一千余顆,"舍利花"百余朵,現(xiàn)分供于兩岸家庭及寺廟中。陳老先生的舍利塔亦存放于梵音寺"地藏殿"中。游客每每見到陳老先生身后留下的如同五顏六色翡翠般舍利子時,便油然而產(chǎn)生敬慕之情。

"地藏殿"東北角是兩層小樓,樓下正中有三尊玉佛,上層是藏經(jīng)樓,樓上存放兩套計160多冊《大藏經(jīng)》,可謂是鎮(zhèn)寺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