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簡介
德軍裝甲擲彈兵裝備有長柄手榴彈、小口徑迫擊炮、反坦克火箭筒,但沒有擲彈筒。
擲彈筒是舊日本陸軍使用的一種獨特的火力支援武器,原理和使用方法均類似微型迫擊炮。
說明擲彈兵是法語(德語中有許多來自法語的外來詞)grenadier的直譯。裝甲擲彈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陸軍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兵種,并且延用至今,是現(xiàn)代陸軍中裝甲步兵的先驅。德國裝甲擲彈兵師實際上是一種機械化裝甲師,步兵部隊實現(xiàn)摩托化或者機械化機動,輔以少量的裝甲作戰(zhàn)車輛,諸如自行反坦克炮,坦克及自行火炮。這類型師通常有較高的機動能力和較強的火力,但是相較于裝甲師則裝甲對抗能力不足。
在1943年德國國防軍最高統(tǒng)帥部公布的1943年型裝甲擲彈兵師包括2個裝甲擲彈兵團,每個團3個營、1個炮兵團、1個裝甲營、1個自行反坦克炮連、1個高射炮營、1個偵察營和1個工兵營。總計有468名高級軍官,2720名士官和10688名士兵。裝備有81毫米迫擊炮52門、120毫米迫擊炮24門、20毫米高射炮63門、48門75毫米反坦克炮、8門88毫米防空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和12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裝甲營和自行反坦克營合計有48輛4號坦克、44輛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12輛150毫米自行步兵炮、12輛黃蜂自行榴彈炮和6輛胡蜂自行榴彈炮。
裝甲擲彈兵師大規(guī)模配備的反坦克炮使其具有極強的直瞄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作戰(zhàn)能力,因此在達成突破任務時具備步兵師所沒有的優(yōu)勢,同時裝備的曲射長程壓制火炮亦能使其對抗一般步兵師的進攻而不落下風。但是由于德國的裝甲產(chǎn)能限制,大部分師并不能滿編,因此其作戰(zhàn)能力和實際應用不能以一般標準為參考。
裝甲擲彈兵名稱的由來:
擲彈兵是17世紀中葉歐洲陸軍的一個兵種,最早是指軍隊中能投擲手榴彈的步兵。由于當時的手榴彈體積重量類似小型炮彈,因此需要在步兵當中挑選臂力過人的士兵才有辦法投擲,這些士兵在戰(zhàn)斗中需要在己方戰(zhàn)線的前面向敵方投擲手榴彈,因此在歐洲軍隊中將擲彈兵的稱號作為表彰軍人英勇戰(zhàn)斗表現(xiàn)的榮譽稱號,也彰顯擲彈兵是步兵當中的精銳及佼佼者。
1942年7月5日,為了鼓舞德軍步兵的士氣并延續(xù)普魯士軍隊的傳統(tǒng),德國陸軍下令將裝甲師內的步槍團(Schützen-Regiment)改稱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
1942年10月15日,德國陸軍下令將步兵師(Infanterie-Division)內的步兵團(Infanterie-Regiment)改稱為擲彈兵團(Grenadier-Regiment),同時摩托化步兵師(Infanterie-Division (mot.))內的摩托化步兵團(Infanterie-Regiment (mot.))也改稱摩托化擲彈兵團(Grenadier-Regiment (mot.))。
1943年6月23日,德國陸軍下令將摩托化步兵師(Infanterie-Division (mot.))改稱為裝甲擲彈兵師(Panzergrenadier-Division)。
裝甲擲彈兵
1944年12月1日,德國陸軍下令將裝甲擲彈兵師(Panzergrenadier-Division)內的摩托化擲彈兵團(Grenadier-Regiment (mot.))改稱為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種類廣義的裝甲擲彈兵泛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成立的所有摩托化和裝甲化步兵部隊,包括:
隸屬于裝甲兵種:
裝甲師的摩托化步槍旅(Schützen-Brigade)、摩托化步槍團(Schützen-Regiment (mot.))、摩托車步槍營(Kradschützen-Bataillon)、裝甲擲彈兵旅、摩托化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 (mot.))、裝甲化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 (gp.))
輕裝師的摩托化騎兵步槍團(Kavallerie-Schützen Regiment (mot.))、摩托車步槍營(Kradschützen-Bataillon)
摩托化步兵師的摩托車步槍營(Kradschützen-Bataillon)
裝甲擲彈兵師、摩托化擲彈兵團(Grenadier-Regiment (mot.))、摩托化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 (mot.))
44年裝甲旅的裝甲化裝甲擲彈兵營
裝甲擲彈兵旅
隸屬於步兵科:
摩托化步兵師(Infanterie-Division (mot.))、摩托化步兵團(Infanterie-Regiment (mot.))、摩托化擲彈兵團
摩托化擲彈兵旅(Grenadier-Brigade (mot.))
狹義的裝甲擲彈兵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所成立的搭乘步兵裝甲車的裝甲化裝甲擲彈兵部隊。
裝甲擲彈兵的作戰(zhàn)方式:
裝甲擲彈兵的主要作用在于伴隨裝甲部隊行動,在戰(zhàn)斗中為坦克提供步兵支援。主要裝備機槍,步槍,沖鋒槍,輕型火炮,擲彈筒,裝甲車以及其它裝備等.
各級部隊
陸軍師級部隊陸軍摩托化步兵師(Infanterie-Division (mot.))
裝甲擲彈兵師(Panzergrenadier-Division)
武裝SS師級SS摩托化師(SS-Division (mot.))
SS裝甲擲彈兵師(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空軍師級部隊戈林將軍摩托化師(Division General G?ring (mot.))
第2傘兵裝甲擲彈兵師"赫爾曼·戈林"(2. Fallschirm-Panzergrenadier-Division Hermann G?ring)
陸軍旅級部隊摩托化步槍兵旅(Schützen-Brigade (mot.))
陸軍摩托化擲彈兵旅(Grenadier-Brigade (mot.))
裝甲擲彈兵旅(Panzergrenadier-Brigade)
武裝SS旅級SS摩托化旅(SS-Brigade (mot.))
SS摩托化步兵旅(SS-Infanterie-Brigade (mot.))
SS裝甲擲彈兵旅(SS-Panzergrenadier-Brigade)
SS摩托化突擊旅(SS-Sturm-Brigade (mot.))
空軍旅級部隊戈林將軍摩托化旅(Brigade General G?ring (mot.))
陸軍團級部隊摩托化步兵團(Infanterie-Regiment (mot.))
陸軍摩托化擲彈兵團(Grenadier-Regiment (mot.))
陸軍摩托化步槍團(Schützen-Regiment (mot.))
摩托化騎兵步槍團(Kavallerie-Schützen-Regiment (mot.))
裝甲擲彈兵團(Panzergrenadier-Regiment)
武裝SS團級部隊SS摩托化團(SS-Regiment (mot.))
SS摩托化步兵團(SS-Infanterie-Regiment (mot.))
SS快速步槍團(schnelle Schützen-Regiment)
SS裝甲擲彈兵團(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SS摩托化擲彈兵團(SS-Grenadier-Regiment (mot.))
空軍團級部隊摩托化步槍團(Schützen-Regiment (mot.))
摩托化擲彈兵團(Grenadier-Regiment (mot.))
傘兵裝甲擲彈兵團(Fallschirm-Panzergrenadier-Regiment)
戰(zhàn)術運用
坦克協(xié)同進攻在德軍步坦協(xié)同前進時,如果遇到伴有天然或人工構造反坦克障礙物的敵陣地,裝甲擲彈兵將在坦克之前進攻和清除道路(工兵則是在開戰(zhàn)前或遇到特殊障礙時行動)。他們的任務是穿入敵人陣地和擊毀敵反坦克武器,盡可能限制其力量和支援武器的火力,而德軍坦克和自行火炮將在他們的后方進行密集火力支援。只有當敵反坦克防御被完全摧毀后,坦克方可前進。
當前線敵坦克障礙被摧毀后,并且在敵主主要防御陣地深處再也沒有可疑的附加坦克障礙后,裝甲擲彈兵將和坦克同時進行突破,重步兵武器隨時準備對付新被發(fā)現(xiàn)的反坦克陣地。
一旦裝甲擲彈兵下車作戰(zhàn)后,其作用將和步兵部隊近似,下面介紹裝甲擲彈兵通常的戰(zhàn)術運用:
進攻地段(Gefechtsstreifen):
德軍的每個班,排,連和營都有指定的相應進攻地段,他們將根據(jù)命令建立自己的攻擊正面。各級部署(Ausdehnung):
營級400-1000米攻擊正面(Bataillon 400 - 1000 m Angriffsbreite)
連級200-400米攻擊正面(Kompanie 200 - 400 m Angriffsbreite)
排級100-200米攻擊正面(Zug 100 - 200 m Angriffsbreite )
班級50-100米各級正面(Gruppe 50 - 100 m Angriffbreite)
擲彈兵班和排將在自己指定的進攻地帶中前進,并保持相互之間或者友軍部隊之間的視覺聯(lián)系,但是避免在兩側和友軍部隊互相滲透。在后方陣地對本排進行火力支援的機槍組應清楚辨別本排進攻地段中行動的3個班,以避免誤傷。
實際的攻擊正面應基于部隊的任務。比如狹窄正面應用于主攻點(Schwerpunkt),而稍寬正面則用于進攻的其他地段。如果在攻擊中前方出現(xiàn)了一個未曾預料到的主攻點,則所有的力量應立即增強在該進攻地段上的部隊密度,從而減小其攻擊正面。部署在主攻點的部隊應得到最多的壓制武器和最充足的彈藥補充,以滿足其打擊力度。
原則上,主攻點應當是在敵人防線上突破的最深處,其同樣也具有“核心”(Anschluss)。在一個排的進攻地段中,一個班將成為核心,其它所有的班將根據(jù)這個核心班行動。同樣在一個更大的進攻地段中,一個核心排將指引一個連的行動,一個核心連將指引一個營的行動,一個核心營將指引一個團的行動。而達成最深滲透的部隊將自動成為“核心部隊”,所有的鄰近部隊將由其指引行動——也既是德軍著名的“自由換型戰(zhàn)術”(Gestattendtaktik)。
“自由戰(zhàn)術”或“核心準則”是德軍進攻以及防御戰(zhàn)術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它通過“核心部隊”和其臨時側翼部隊之間的聯(lián)系來避免戰(zhàn)線上的缺口,保持其密度和完整性。理論上,核心部隊應比鄰近部隊達成更深的滲透距離,它的側翼將得到平行部署本部隊進攻地段兩翼的重機槍和反坦克炮的集中火力支援。對敵防線持續(xù)不斷的重心打擊將對其造成“滲透”(Einbruch)。
如果隨即將滲透點作為主攻點的話,部隊將得到更猛烈的火力支援,并且最終形成“突破”(Durchbruch)。一旦達成突破,所有的力量將立即投入戰(zhàn)線,而機動部隊將進行穿透。最終達成合圍。
行動部署(Entfaltung):
主要依賴于地形,能見度,敵軍力量和己方指定的編隊進攻地段等因素。一個擲彈兵連長將他的部隊移動到進攻陣地后,隨即將命令部隊組成“連級楔子”陣型(Kompanie-Keil),既1個排在前,2個排預備?;蛘摺斑B級倒楔”陣型(Kompanie-Breitkeil),既2個排在前,1個排預備。如果是“楔子”陣勢,向前的那個排將自動成為“核心排”。而在“連級倒楔”陣勢中,“核心排”將被特別指定。連部將部署在核心排后方。同樣的,排長也將在本排陣地和下屬班的陣地中相應使用“楔子”和“倒楔”陣型。一般來說,“楔子”陣型適用于一場交戰(zhàn)的開始階段,因為連長可以比較靈活的派出任意一支未交火的排向前,攻擊一個已被確定的敵軍陣地。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排可以進入中樞預備陣地。然后再進行穿插攻擊或者側翼攻擊,迅速轉換成“倒楔”陣型,就這樣輪流轉換“核心排”。
戰(zhàn)術部署(Entwicklung):
在與敵接觸后,擲彈兵班將以一列縱隊隊型穿越他們的指定地段,這種陣型具有有利指揮和視野的優(yōu)點。在每個排和連之前的偵察部隊應當將敵情完全查明。然后每個組在進攻時將展開戰(zhàn)斗隊型:一個“核心班”指揮官將下令輕機槍組由一列縱隊隊型改為散兵隊型,以獲得良好的射擊位置。而同班內的擲彈兵組將繼續(xù)前進,直到抵達一個處在己方火力掩護下,與敵人陣地直面的突擊位置為止。由于機槍組和擲彈兵組的指定任務不同,所以德軍一般很少會將他們同時展開。根據(jù)敵人各個陣地的重要程度,排長可以將選擇將全部3個班內的機槍組集中起來,打擊一個目標。如果一個排內有重機槍班或者組,他也同樣將被集中。阻滯戰(zhàn)在德軍的戰(zhàn)術教條中,阻滯戰(zhàn)的目的是“使優(yōu)勢敵人不能投入完全力量作戰(zhàn),以延遲其戰(zhàn)略性突破或推進。迫使進攻方再次部署陣型,消耗敵人時間?!碑斶M攻方準備好發(fā)動新一輪攻勢時,防御方應當撤退至下一道“抵抗線”(Widerstandslinie),并且重復這一程序。簡單來說,德軍阻滯戰(zhàn)原理就是“以空間換取時間”,以避免已方的完全戰(zhàn)略劣勢。
每條抵抗線之間相隔大約3000米左右,使進攻方必須重新部署他的炮兵,以攻擊下一條防線。而每條防線上將具有深遠的火力射程,交戰(zhàn)范圍在1000-1500米左右,這是為了使防御部隊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抵抗和脫離。當敵人的壓力過大時,在第一條抵抗線的部隊將退至第二條線。在阻滯戰(zhàn)時,每支部隊的交火正面將是防御作戰(zhàn)時的2倍,例如1個營是4000米。
在2條抵抗線之間的地帶叫做“中央地段”(Zwischenfeld)。在該地段內和前一條抵抗線之后大約800米的地帶叫做“聚集陣地”(Aufnahmelinie)——這里部署了預備擲彈兵班和重型壓制武器。從第一條抵抗線退下來的部隊將一次移動后撤至“聚集陣地”后方。一般來說,第一條抵抗線上的防御部隊將在敵人進入本防線內800米時開始撤退,“聚集陣地”上的部隊將全力掩護他們的撤退路線,并且與先鋒敵軍交火,暫時阻滯其勢頭,以贏得時間退往下一條防線。
防御如果在一支正在進行阻滯戰(zhàn)的部隊后方發(fā)現(xiàn)了適宜的防御陣地后,這支部隊應當轉變?yōu)榉烙鶢顟B(tài),并且嘗試阻止進攻方的勢頭。首先德軍基層指揮官將對敵人可能利用的路線,地域進行研究。對于敵人必須通過的險隘道路,如峽谷,河道,橋梁等,都是最好的“主陣地”布防地點,同時要準備隨時利用機動力量將兵力投放到敵人預計進攻的地方。由于對于正面突破的兵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毫無遮攔的平原地帶迎擊敵軍是極不明智的(尤其是在東線戰(zhàn)場面對兵力遠遠超出的蘇聯(lián)紅軍),而在狹窄隘道或地形兩旁居高臨下的陣地上最能發(fā)揮阻擊效果(1945年2月在布達佩斯皇宮山上進行的保衛(wèi)戰(zhàn)就是一個例子),一旦防御部隊選好“主陣地”(Hauptkampffeld)后,該地段上明確的前向防線將成為“主戰(zhàn)線”(Hauptkampflinie)——在德軍內部作戰(zhàn)地圖上一般以“HKL”字母標出。由于其他的一些防線將會從主戰(zhàn)線上吸引一部分進攻者,所以在主戰(zhàn)線內的防御部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時間準備筑壘陣地。擲彈兵班內的機槍組將鋪設機槍巢,步兵則應當在主戰(zhàn)線后方鋪設1-2個火力點,掩護機槍點之間的空隙。
如果主戰(zhàn)線偽裝得當?shù)脑挘瑢⒔o進攻者帶來震驚的效果,使他們錯認為是面對了另一抵抗線。守方的“戰(zhàn)斗前哨”(Gefechtsvorposten)將部署在主戰(zhàn)線之前大約2500米的位置,這將使得敵人的偵察很難確認戰(zhàn)線位置。擲彈兵班和步兵支援武器部署在戰(zhàn)斗前哨上,一旦敵人進攻,則交替掩護陣地撤退。在前哨防線前方是“前沿陣地”(Vorgeschobene Stellungen),任務是打亂敵人的部署和阻滯他們的行動,有時前沿炮兵觀察員也部署在這里。
防御區(qū)在進行防御時,各個擲彈兵營和連都根據(jù)戰(zhàn)術形勢,地形和氣候等因素被指派在固定的區(qū)域。
營級防御區(qū)(Bataillonsabschnitt):區(qū)域正面最大約2000米,縱深1000-1500米。
連級防御區(qū)(Kompanieabschnitt):區(qū)域正面最大約700米,縱深400-600米。
機槍和步兵火力點都部署在指定區(qū)域內,必須保證每條路線都能被火力覆蓋,同時確保從自身陣地至友鄰部隊陣地都置于有效射程之內,以便相互之間進行火力掩護。反坦克炮和步兵炮陣地必須隨時待命,如果形勢需要立即火力增援。
反坦克戰(zhàn)術由于在戰(zhàn)場上,德軍可能往往會面對敵人的優(yōu)勢坦克以及其它裝甲力量,所以伴隨己方坦克前進的德國裝甲擲彈兵(步兵也是一樣)都要特別接受反坦克作戰(zhàn)訓練。
一般的士兵都會配備一系列相關的反坦克武器,例如“鐵拳”(Panzerfaust),“坦克殺手”(Panzerschreck)或3公斤磁性地雷(3kg Haft-Hohlladung)等。
有時根據(jù)戰(zhàn)況的需要,指揮官會組成專門的反坦克小組——“坦克殺手”(Panzerknacker)或(Panzer-vernichtungstrupp)。這些小組通常會在黎明時分行動。
而當部隊發(fā)現(xiàn)坦克時,要立刻發(fā)出“注意坦克警報!”——“Panzeralarm!”。此外還要打出特別色彩的信號彈對己方友軍警告,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平常的鳴槍警報通常都是顯示來自敵人步兵的威脅。德軍的反坦克警報信號彈色彩通常為藍色或紫色。
德軍也同樣被教知布防鋪設如何被動反坦克防御工事,例如坦克陷阱,障礙物和防坦克散兵坑等等。
每一名德國裝甲擲彈兵在進行反坦克防御時都應該注意以下步驟:
首先,坦克對于步兵來說并不是占有完全上風,簡單的單兵武器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成為坦克的致命殺手,所以要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
1.等待并觀察雷區(qū)和其它被動防御能否阻擋住敵人坦克。
2.如果步驟1失敗,等待并觀察手中或友軍的短距反坦克武器(例如鐵拳)能否抵擋。
3.如果步驟2失敗,釋放煙霧彈干擾其視角,然后以地雷,燃燒彈或手榴彈攻擊。
4.如果步驟3失敗,臥倒在你的陣地里,等待坦克開過。切不可在坦克面前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