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君仁先生,字靜山,筆名童壽,浙江寧波鄞縣人。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家。

人物生平

戴君仁(1901—1978),字靜山,筆名童壽,晚號“梅園”,清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十六日出生于鄞縣之東鄉(xiāng)大堰頭(今東錢湖鎮(zhèn)大堰村人),家中有幾畝田。父親戴廷諤,以拔貢朝考一等,先后在河南湯陰、武安、泌源縣當過縣令,在那些地方“施有惠政,民戴其德”。戴君仁自幼跟隨父親,生活在河南,“早粲才華”。民國六年,中學尚未讀完,戴君仁就先期進入北京大學,由文預科學習升入中文系?!把拓灲浭?,游衍文辭”,受教于“沈兼士、吳瞿安、黃晦聞、張孟劬之門”。在大學讀書時,戴君仁尤其“愛好文字學”,尤得沈兼士先生(1886—1947,中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之深許。1923年畢業(yè)后,受聘于天津南開中學擔任教師,兼授大學國文部。

1926年冬,學校放寒假時,母親病危,戴君仁先生急急趕回寧波鄞州,服侍到母親病榻前。對戴君仁來說,這次盡孝是決不失去機會的。原因在于他讀中學時,前一日辭別父親去就學,父親卻在第二日猝疾而終。戴急足從學校馳歸,已來不及見上父親一面,成為心頭終身恨事。所以,整個寒假,戴君仁寸步不離病母身邊,加倍孝敬,直至料理喪事。第二年(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返天津的道路受阻,于是就留在了浙江,在杭州一中擔任教師。一年之后又返回寧波,執(zhí)教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今寧波中學)。1929年后,先生又受聘于浙江大學擔任中文講師。期間,在杭州,他復游于馬一浮之門,沉潛涵泳。并與紹興文士許季茀(壽裳)、許詩英(世瑛)父子、羅膺中(庸)結為好友,還娶了金石學家紹興人顧鼎梅(燮光)先生之女志鹓為妻。戴君仁在當時對魯迅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推崇之至,對時局進行了嚴肅尖銳的剖析,表現出濃烈的民族情感和奮發(fā)圖強的人生態(tài)度。1934年,許季茀(壽裳)先生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校長,戴君仁重返北平任教,并游入熊十力先生之門,極力研究金石古文字。所以在戴君仁一生成就中,以文字、音韻、訓詁為主,旁及古文辭,《中國文字構造論》是他的代表作。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北平淪陷,由于內子志鹓夫人臥病不起,戴君仁來不及隨學校向南方撤走,于是杜門不出做事,約有一個年頭。之后,恩師沈兼士先生出任教會學校北平輔仁大學代理校長兼文學院長,邀請戴君仁出門,任教輔大。于是,眾多文物鑒定名家如朱家溍、史樹青,還有著名詞學大師葉嘉瑩女士就成為了他的學生。1944年,又應李季谷先生籌辦魯蘇皖豫邊區(qū)學院之邀,南行前往河南任教。剛到河南,正逢中原戰(zhàn)事劇烈,于是轉程趕赴陜西城固國立西北大學從教。

臺灣光復的那一年,也就是1945年,臺北創(chuàng)立師范學院,邀函戴先生去掌國文系主任。于是戴君仁在1947年便離開了大陸,應聘去了臺灣。一年后,又轉應臺灣大學聘,出任中國文學系教授,自此在那里講學直到終世。對于臺大中文系而言,戴先生當系開宗名師,博學鴻儒。期間,臺中東海大學成立和輔仁大學復校,受校長們敦請,戴君仁也到這兩所大學籌創(chuàng)主持中文系事務。但時間很短,很快又返回臺大。三校弟子,皆仰慕先生,先生亦樂于指授,所以在臺灣,戴君仁是享有很高學術聲望的國學大家。1978年12月,戴君仁病逝,壽年78歲。

綜觀先生一生,任教中學凡四所,大學凡十所??箲?zhàn)期間,北至平津,西至陜西,南至浙杭,皆有教績;戰(zhàn)后旅臺,桃李門生更是遍及臺大、師大、東海、輔仁、東吳各校。則先生自二十四歲始任教席,至七十八歲終,凡五十四年來,幾無一日不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并指導論文寫作。其「教不厭、誨不倦」之教學精神,殆如源泉滾滾,不舍晝夜,堪為當代「老師宿儒」之典范。

主要成就

先生于學,考證、辭章、義理兼治。初治訓詁小學;后居杭州、北平,日游馬一浮、熊十力先生之門,以問天道性命之學,于是沈潛涵泳,所詣乃益深遠。學界咸稱其崇六經而尊孔孟,法程朱而篤踐行;徵實于考據,歸本于義理。其講學上庠,初以文字、聲韻、訓詁為主,并授詩文古辭。晚乃講「經學史」、「宋元明儒學案」及「古文討論」諸課,蓋憂世支離,恐學者迷其方,特以傳示文化之大統(tǒng)為心。畢生著述,老而不倦。

人物作品

所著有《中國文字構造論》、《談易》、《閻毛古文尚書公案》、《春秋辨例》、《梅園論學集》、《梅園論學續(xù)集》、《梅園論學三集》、《梅園雜著》、《梅園詩存》、《梅園外篇》,合為「梅園十種」??傤}《戴靜山先生全集》。

人物評價

先生嘗自述其學思歷程云:「我在大學讀書時,愛好文字學,畢業(yè)后在各大學教書,也喜歡講些文字學方面的知識。來到臺灣,在臺大還是教文字學和訓詁學?!淖謱W可算是我的謀生工具,是我養(yǎng)身的食糧。而我用來作精神食糧的,卻是另一種學問,就是為現代人不大喜歡的理學?!褂衷疲骸肝议_始看理學書,那時還不到三十歲。我首先看的是《傳習錄》,后來看《二程全書》。嗣后才看朱子的書。我看這些書,是用來治我的毛病的。我自幼喜歡空想,可以無端從一件事想起,輾轉的想入非非,想得腦袋痛。有時想到自身利害有關的問題,無端悲喜,種種煩惱,熾然于胸。看些理學書,心氣可以平靜些,我無意成為一個理學家,但是看久了,不期而想寫幾句?!捎谖覑劭粗熳拥臅?,先是研究朱子,后來頗漸轉移到漢儒,又轉到經學思想史,因而集內頗有關于儒家思想史的論文。」據此,可知先生為學,先由小學轉至理學,再至中國經學史與思想史;故其述作,率循漢宋折衷之路,不發(fā)空言,言必有據。晚年講授「宋元明儒學案」,亦皆出自心之所安,雖未嘗崖岸自高,而義理有得于心,自是鞭辟入里,高人一等。其門生皆謂老師解經之語,句句鏗鏘,生動警策,有如暮鼓晨鐘,深喚人心儆醒向上。

對近世學風之厭棄儒學,先生深有所感云:「近大半世紀來,儒家在中國社會上已不受尊崇,頗有人以為中國科學不發(fā)達,由于儒家保守主義作了障礙,這實在是錯怪了儒家。但你若作衛(wèi)道式的呼號,是不容易得人同情的。我只根據些實在的材料,或真確的事實,來看儒家——尤其是宋儒?!瓜壬行男l(wèi)道,卻不徒發(fā)口號,乃以訓詁實證之法,做闡明儒家義理之學問;其著書立說之宗旨,不在小學,而在理學,故綜覽獨照,一攝于理;渾融擘析,惟求至當,都講南北,迪化青衿,務為敦勵節(jié)操,勉尚志守,慎本末之序,祛門戶之私,期以明德而致遠,約禮而博文。

然而,先生之才華與貢獻,卻不僅限于小學、理學與經學,而更及于詩古文辭。其所編著之《詩選》及《高中國文課本》,數十年來,皆為臺灣各大專院校及高級中學沿用為基本教材。徐復觀先生盛贊其詩云:「我以為戴先生最高的成就是他的詩,同時很難有人可與之并駕。他詩中有『四人詠』。所謂四人。是指詩人、美女、志士、壯夫四種人。第一首:『詩人侔造化,得心之同然。體物無遁遺,如我所欲言?!挥帧浩趺钔炅x,緣情通后先。群生雖殊分,于此徵一源?!豢梢娝哪恐械脑娙?,是圣賢的感情化,感情的圣賢化。所以假使我稱他是為出色的詩人,也絕不會使他的『學人』的地位減色?!瓜壬娮?,澹雅省凈,格調高古;尤其五古,蒼勁典重,頗與后山、簡齋相似;而以清潤娟秀之筆蘊蓄儒家生命哲學之作,則又饒富宋詩之韻味。如其詩云:「餓臥何需百尺樓,曲肱小閣足神游?!埂肝遗c淵明同一室,終朝相看兩忘言?!埂釜毩⑿〈翱茨河?,翩然一雀下庭心?!共粌H具有儒家不忮不求之胸懷的風骨,更已達至道家超然忘我之高遠境界。故徐先生賞其詩兼尊其人,云:「戴先生的思想和性格,有些和陶淵明相近。陶淵明是以儒家思想立根基,而以道家思想為作用的。陶淵明的性格,是『悠然見 南山』的襟懷,是『提劍出燕京』的筋骨。不僅《梅園詩存》中的和陶詩,極有陶詩的情味;其他篇什,樸厚溫潤,使讀者挹之不盡,殆一如其人,一如其家,這是從性情生活中流出的詩?!?/p>

先生之為人,誠然一如其詩:純粹貞靜,樸厚自然;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事親孝,交友篤。臺大、東海中文系已故名師如臺靜農、許世瑛、鄭騫、屈萬里、徐復觀等,皆其摯交。凡與接席者,莫不醉其醇和。尤于學生,先生皆樂所獎掖;其有片善,即贊譽不絕,人咸尊其通德。而今先生雖已作古,其門生或有治經學者,或有治小學者,或有治理學者,或有治思想史者,或有治詩文者,皆能紹述其業(yè),光大師門。先生之于臺大中文系,當系開宗名師,博學鴻儒;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醇儒,學人氣象,是經師,亦是人師,誠令人緬懷不已也。

學術年表

大略

1901年 1歲

8月16日生于浙江省鄞縣。

1917年 17歲

8月考入北京大學文預科。

1919年 19歲

1月與顧志鹓女士結婚。

8月入學北京大學本科中國文學系。

1923年 23歲

6月自北京大學畢業(yè)。

8月任教天津南開中學,兼授南開大學國文。

1926年 26歲

撰〈轉注說〉。

1927年 27歲

春,任教浙江第一中學。

1928年 28歲

1月辭去浙江第一中學教職。

2月任教浙江第四中學。

1929年 29歲

夏,任浙江高級中學文科部主任。

9月,任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兼任講師。

1931年 31歲

撰《中國文字構造論》。

1932年 32歲

撰〈五言詩發(fā)生之研究〉。

1934年 34歲

出版《中國文字構造論》。

8月任北平大學文理學院文史系教授,旋兼院長秘書。

1938年 38歲

7月辭去北平女子大學教職。

8月任北平私立輔仁大學講師。

1940年 40歲

8月撰〈萬歷解〉。

1944年 44歲

1月辭去輔仁大學教職。

8月任教國立西北大學,講授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

1947年 47歲

7月辭去西北大學教職。

8月來臺任教臺灣省立師范學院。

1948年 48歲

7月辭去臺灣省立師范學院教職。

8月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951年 51歲

陸續(xù)發(fā)表古詩文研究二十余篇。且自是年起,幾乎月月皆有學術性論文發(fā)表在臺

灣各大學報期刊中。

1952年 52歲

出版編注《詩選》及高中國文教科書1、3、5冊。

1953年 53歲

編撰高中國文教科書2、4、6冊。

1954年 54歲

出版編注《宋詩選》。

1955年 55歲

8月應私立東海大學校長曾約農先生之借聘,主持策畫成立中國文學系。

11月就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6年 56歲

8月東海大學借聘期滿,返回臺灣大學任教。

1957年 57歲

8月起臺灣大學休假1年,受聘為東海大學客座教授。

1958年 58歲

臺灣大學休假期滿,返校任教。

1961年 61歲

11月出版《談易》。

1963年 63歲

3月出版《閻毛古文尚書公案》。

8月借聘任輔仁大學在臺復校首任中文系主任。

1964年 64歲

輔仁大學借聘期滿,返回臺灣大學任教。

11月出版《春秋辨例》。

1970年 70歲

9月影印手鈔《梅園詩存》三百冊,分贈親友。

出版《梅園論學集》。

1973年 73歲

8月自臺灣大學退休,改任兼任教授。

9月兼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1974年 74歲

11月出版《梅園論學續(xù)集》。

1975年 75歲

6月兼任東吳大學研究教授。

出版《梅園雜著》。

1976年 76歲

重新出版舊作《中國文字構造論》。

1978年 78歲

12月9日逝世,享壽78歲。